2020年6月24日星期三

用合適的玩具打開孩子心智的大門

目錄

兒童的生活都離不開遊戲,遊戲是兒童生存的方式。 兒童不僅通過角色扮演、語言運用、材料使用等方式開展本體意義上的遊戲活動,而且還以遊戲的方式與社會發生聯繫。 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是幼兒生活、工作乃至童年意義顯現的全部過程。 幼兒需要遊戲,這是因為遊戲滿足了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這裡包括生理、認知發展、社會性發展需要以及幼兒自我表現、自我肯定的需要等。

心智發展是兒童發展的根本,是兒童內在成長的核心體現,心智促進遊戲是以促進兒童內在成長為主要目的的遊戲。 兒童有豐富的心智活動,例如感覺、知覺、記憶、注意、情緒、意志、思維、語言等。 可以說,心智活動幾乎囊括兒童生活的全部。 兒童的一日生活大多是在遊戲中進行的,所以遊戲是促進幼兒心智發展最好的方式,而作為遊戲教科書的玩具,在兒童心智發展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功能。 用玩具來促進兒童的心智發展,以遊戲來推動幼兒的內在成長。

無論是模型方塊、組合方塊、正方形、木磚、幾何方塊,還是數字塔、拼音字母、邏輯順序 、創造力-溝通遊戲和矩陣遊戲,兒童首先滿足的是身體活動的需要, 獲得所謂的機能性快感:“動即快樂”。 在這個過程中,兒童不僅認識自我,而且能夠逐漸認識到玩具的屬性和特質,為後續的再造想像和創造想像提供表徵基礎,這正是創造性能力發展的前提和保證。 那麼, 這些低結構的積木類玩具能夠有效促進兒童想像和創造力的發展嗎? 研究表明, 結構簡單的遊戲材料,比如積木,比完全逼真的玩具更能激發兒童的想像,因為這些簡單的玩具可以有多重用途, 給孩子留下了很大的想像餘地,不易使兒童感到厭倦 。 舉個例子來說,模型方塊遊戲提供了16塊大小一致的方塊,但每個方塊的六面有四種顏色。 運用這些方塊可以變化出很多一色、二色、三色和四色的模型。 這些模型可以模擬不同物體的輪廓, 孩子既可以根據所提供的案例小手冊裡的模型案例進行拼搭,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像創造出來。 這種創造可以是用16塊以內的方塊拼搭出來的案例小手冊裡沒有的新模型,孩子還可以用空白方格紙把它描繪下來,它事實上就是促進了孩子創造力的發展和培養兒童的八種思維品質:“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敏捷性、獨立性、批判性、邏輯性、獨創性等多維度思維,促進孩子的高級思維能力全面多元發展 ”。同時,也提升兒童九項核心能力:“創造力、想像力、運算能力、專注力、感知覺、理解能力、觀察力、記憶力、表達能力,立足於孩子各項綜合能力的提升及均衡發展 ”。

除此之外,通過遊戲的過程中還能啟發孩子的好奇心,想像力、鍛煉孩子的專注力,發掘潛在的才能、發展感知覺、完成具體任務的機會、訓練專注力、發展創造力、享受小而持續的成功、 獲得獨立學習的能力、發展數學思維。 這些遊戲過程就是在培養孩子高級腦細胞活動習慣的成長過程。



2020年6月12日星期五

愛就要實踐生命的五大法則


老子說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或稱宇宙的生命力,它無所不在,在愛裡,在生活裡,在工作裡,在人限關係裡,小到我們身體的系統,家庭系統和社會系統,大到地球和太陽系的系統。 我們每備人都在系統裡。

宇宙生命力的運作有其規律,運行著生命的五大法則:整體法則,序位法則,平衡法則,事實法則,流動法則。
這五大法則是宇宙的運作規則,也是人生的運作規則,如果能夠遵循這些法則,就能夠讓自己邁向幸福成功的人生,實現自己的理想。 但如果違背了這些法則———就如同許多孩子做的那樣,即使是出於愛,也無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還可能遺受身心的痛苦,上演人生的悲劇。

⑴ 整體法則

關係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系統,整個家族也是一個系統,所有的家族成員都要被承認,每個人都有一個位置。若某個成員,因為某些原因不被承認。比如,因犯罪被排斥這時家族中就會出現一個空缺,促使系統裡的其他成員去填補,通常填補這個空缺的都是孩子。 這讓填補其位的孩子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類似不守規矩基至犯法的行為。

同樣,系統裡面發生的事,會由系統內的成員反映出來,成員會承擔系統的未盡之事。 因此,整體系統的事件是優先於個別成員的。 這就意味著,當系統裡發生了某些特別的事件,比如孩子早夭,如果這件事情沒有得到很好的意理,系統內的其他成員,尤其是孩子,就容易出現一些莫名的情緒或行為。

⑵ 序位法則

正如日月星版各居其所,系統裡面每個人也都有其歸屬。 家族系統當中,每個人都要在這個家裡按照長幼輩分的「順序」被尊重,每個人都要回到自己席該站的位置上,建背了法則的後果為何? ———是失敗。

無論動機是否出於愛,當孩子將自己放在一個比父母高的位置時,便註定會失敗。 二是會給家族帶來痛苦和教訓,比如,孩子覺得父母生活得不好,想要改變父母的命運。 又比如,孩子想要為父母承擔他們的命運,替代父母生病或者為父母而死。 這些都是很常見的案例。 但是對父母來說,讓孩子代替自己去死或受苦是比付出自己的生命更悲修的一件事。

另外,家庭之間也有序位,新成立的家庭也要先於原來的家庭受到照願。

⑶ 平衡法則

萬事萬物都想要平衡、希望平衡,我們走路的時候是平衡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輪迴也是平衡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在施與受之間保持平衡更是重要的法則。 夫妻、情感、施受、金錢、工作都要平衡地對待。

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平衡就是親子關係。 父母給了我們最珍貴的生命,我們無法也給他們生命。 但是我們可以達成另一種平衡,就是如同他們一樣,把生命傳給我們的孩子,並且孝順父母。 這就是生命的流動性平衡。

⑷ 事實法則

尊重與承認事實的原貌,按照事實如實的樣子承認它。 家庭中的惡劇,或是每個人在家族系統裡面的身份,這些都必須得到尊重與承認。 比如有一個家庭,大孩子意外身亡,父母為了避免觸景傷情,就把這個孩子留在家中的所有資訊清除乾淨,結果其他的孩子接二連三地發生類似事件。這是因為當家庭不願承認這件事,以忽略或否定等方式逃避時,這件事就成了家庭三中的未盡之事。 而事實法則教我們的就是如何對待事實。

我們也經常會因為某個人的行為而否定他的身份事實,這樣的狀況在離婚的夫婦當中很常見。 一方很容易否認另一方,並對孩子說「你爸爸(媽媽)不負賣任,不配當爸爸(媽媽)」。

這個時候,系統裡面的其他人,尤其是孩子,會感覺不安,並出現不當的情緒或行為,重複發生相同的不幸。

⑸ 流動法則

我們的生命是流動的,每個生命個體都是生命資訊的接收器與發送器。 同時,透過生命群體關係的相互交流,生命資訊得以在群體中傳遞,家庭、公司、社會等群體系統,都是如此。 生命一代代傳承,關係中的資訊也跨越時代而傳遞,情緒、信念、行為模式、身體狀況、命運遭遇,甚至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所提到的集體潛意識,無 一例外。 所有生命的資訊都在關係內部傳遞著。 因此,過去的事情會影響我們,而屬於我們這一代的未盡之事也會影響到下一代。

同時,流動法則也強調我們要學會如何面對與放下人生的種種遭遇,學會順著生命的大力量一起流動。

這五大法則是生命的法則,是愛的法則,是大生命運作的力量在人身上的體現。 一旦我們違背了它,它就會給我們警示教訓。 而這些警示和教訓最容易在孩子的身上程現出來。
那麼,如何知道我們是否循環生命的法則呢? 

如何如道我們是否走在對的路上? 從孩子身上就可以看出來。 因為孩子就是家庭以及父母最好的鏡子。



2020年6月1日星期一

人的本能是什麼


我將人類的需求分成三種,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有一種本能,就是去園滿道三大需求:
1) 個人需求
2) 系統需求
3) 靈性需求

美國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Ahraham Maslow)在他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將個人需求從低對高,依次分為生理関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期求。


這也就是貌,一個人最基本的需求是活著,有了基本的存活條件之後,他才會進一步生出精神需求,如希望生活在關愛當中,希望擁有歸屬感,希望得到尊重,進而實現自己的價值。 同樣地,當我們的孩子不愁吃穿,生活安全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他自然會想要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而「愛與歸屬感」正是人在孩童階段最大的需求。 歸屬感就像是孩子心靈的食物,孩子為得到這些食物會採取一些行動,會讓一些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只是這些事情並不一定對他自己有利,例如行為觸法,情緒困擾,身體疾病 ,人際問題,學習障礙等。

甚至有一些孩子,會無意識地重複家族成員的命運,會生病或者出現意外。 怎樣獲得歸屬感? 答案就是:做相為的事,與家人經相同的狀況。 這樣我們會感覺到自己歸屬於這個家。 從哪裡最容易看出來來? 從一個家庭的飲食。 比如說,有些家庭喜歡吃辣,一吃辣,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歸屬於這個家,不吃就會對這個家產生疏離感。 因此,做相同的事情,會讓人感覺到歸屬感,這份歸屬感的需求會影響人生的種種結果。又比如,父母如果婚娠生活不幸福,孩子想與他們產生歸屬感,就會跟他們發生相同的事情,不知不覺中,他自己的情感也會不癲利。 最特別的是,這種歸屬感的要求已經超越了腦中想要幸福婚姻的需求,它是無意識的,它會推動我們不知不覽地複製家人的命運。 我見過很多孩子為了歸屬感,為了讓爸爸媽媽復合,他們會生病,或做一些違背健康快樂生活的舉動,甚至情緒,學習乃至人聚關係都會出問題。 因為孩子在潛意識裡感受到的都是:如果我做相同的事情或和家人有一樣的命運,我的心就會得到歸屬的滿足,否則我就會有罪惡感和孤獨感。 由此我們會發現,孩子對歸屬感的要求非常強烈,已經超通理智上的判斷。 但不論出發點怎樣,這些都是一種紙層次的歸屬感,是一種官目的愛。

如此,我們就沒有辦法實現更高層次的鮮屬感與人生理想。 而事實是,當我們用更成熟的愛的方式來愛家人時,我們會發現,其實我們仍舊是歸屬於這個家的。 明白這面事實才是自尊真正產生的契機。 我們內心感知到的罪惡感是無法避免的,但當我們可以用「讓自己過得更好」的方式來愛這個家,我們的愛就變得不一樣了。 從跟隨的,盲目的,重複的愛中解說出來,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這就是成長。 它需要一份覺知與勇氣,大人小孩都一樣。 尤其是為人父母,除了讓孩子溫飽,最重要的是教孩子學會如何愛,讓孩子從「盲目的愛」成長為「成熟的愛」。

這樣他才能健康快地長大,有力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那麼,到底該如何愛? 歸屬感的層次要如何提升呢? 要做到這些,我們就要領悟「愛的法則」,也就是「生命五大法則」一整體法則,序位法則,平衡法則,事實法則,流動法則。

系統需求

我們可能對系統知識並不熟悉,但是它都對我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我們每個人都在系統裡。 系統是一個集體的組成,小到家庭系統,國家社會系統,生態系統,大到地球,太陽系的系統。 其中,家族系統對人的影響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加廣泛。 孩子許多行為,情緒,人際,身心等狀況無一不受其影響。 家族系統就像一個巨人,如同個人有需求一樣,家族系統本身也有其需求。 家族系統的需求包括:家族系統完整性的需求,遭守先後次序的需求,平衡的需求,為了讓家族存活而共同形成的核心事實與共同理念的需求,還有生命傳承的流動需求。




系統需求與個人需求的關係就好像我們的某個器官與整個身體的關係,如果身體無法協調好各個器官,各個器官最終也會出需題。 家族系統為了滿足這些需求,總是以系統為優先,而不會考慮個人的健康快樂或成功失敗。 但如果我們明白家族系統需求的規律,學會用更好的方式圓滿這些需求一也就是學會並實踐建生命五大法則。 那麼,我們的個人需求與家族系統需求的層次都得以提升,我們和孩子的人生也會變得不同。

靈性需求

靈性成長的需求是每個人來到這世上的最終目的。 亦即透過經歷所發生的一切,領悟到生命的真諦,活出真正的自己,與生命大道和諧同行。

靈性需求是超越系統整體的。 如果我們說系統需求是太陽系的話,那麼靈性需求就是宇宙。 宇宙在人類出現前,在太陽係出現前就已經存在。 它不受萬物的支配,充盈於天地間。

它看不見摸不著,但一直在活動運行。 老子通樣解釋它:「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並稱之為「道」。

國滿靈性成長的需求就是一個悟「道」的過程,透過領悟與遵循生命五大法則,可以幫助我們一窺「道」的運行奧妙。 它超越家庭和種族,超越分別心,幫助我們與孩子領悟圓滿人性的愛。

以上三種需求的共同作用,維持著我們所屬的群體,並形成了這個世界。


良知警報器何時響起

個人需求、系統需求和靈性需求共同作用維繫著我們所屬的群體,但是需求間會不會發生矛盾? 當然會。 當它們發生矛盾與衝突時,「良知」這個警報器就會響起。

什麼是良知? 良知告訴我們與所屬群體的關係狀況一我們的行為是否危及我們所錯屬群體的權利。 人類是群種動物,就如同獅子,狼群,斑馬等,在深沉的記憶裡,脫離群體對我們來說就代表著危險,例如再兇猛的獅子如果落單,也有可能被狼群吃掉。

因此,一個人是否能夠適當地與其所在的群體相處,有可能影響到他的生存。 當一個人的行為危害到他與群體的關係時,他的內在就會有一個警報器響起。 這告訴他:「你的行為危害到你與這個群體的關係了!」這個警報器就是良知。 而他所感受到的這個不舒服的資訊就是「罪惡感」,當他改變自己的行為,使之不危及自己與群體的關係時。 良知的警報器便會發出另一個資訊告訴他:「你現在安全了!」這種舒坦的感覺就是「清白感」,而我們所屬的最重要的一個群體就是家庭。

許多孩子的問題,甚至包括成人不幸的命運,都是因為不知如何處理需求間的矛盾,不知如何處理需求與良知間的衝突而產生的。

當個人需求發生矛盾

比如,孩子對爸爸的個人需求和對媽媽的個人需求發生衝突,孩子做了爸爸要求的事部違背媽媽的意思。 這時候,孩子心中的良知就會對媽媽產生一種罪惡感,擔心是否會影響自己與媽媽的關係,但對爸爸就會有一種清白感。 因此,罪惡和清白感常常是同時出現的。 如果爸媽的要求非常不一致,長時間下來孩子就容易形成內外不一致的性格,或學習容易分心,不專注,嚴重的可能會產生通動的情況。

又比如,孩子交了一群喜歡線上遊戲的朋友,他對這群朋友有歸屬的需求,如果不玩線上遊戲良知就會不安,就會對這群朋友有罪惡感;再比如, 孩子交了一群喜歡偷窺的朋友,他如果不偷竊良知就會感到不安,就會發出罪惡感的警報,因為他的行為害到與這群朋友的關係,所以他偷東西反而會感覺心安 。 但偷東西時他對父母及社會又會產生罪惡感。 因此,我們要明白,良知警報依據的不是所謂的善惡對錯,而是我們所在群體的歸屬連結。 能明白這一點,你就能明白,孩子的許多同題就是個人歸屬感的需求在作崇,是為了歸屬某群體而產生的盲目行為,孩子甚至會在無意識中做出對自己人生不利的選擇,生病,不學習,情緒不穩定,人際關係出問題等。

另外,孩子還有一些問題是因為個人與系統需求而產生了矛盾。 因受到家庭或社會的集體系統動力影響,孩子產生了許多莫名的行為與情緒,出現莫名的人際關係問題與疾病,這種情況父母更難察覺。

當個人需求與系統需求產生矛盾

比如,個人喜好的需求與家族系統「完整性」需求間的矛盾。 個人因喜好與相處經驗會認可某些親人,忽略某些親人,基至排斥某些親人。 但是家族系統完整性的求是針對家族裡特定的這群人,而不僅僅是你會經相處通的某個人,亦期每個人都必須在這個家族裡有一個位置。

這個系統特定的人群包括: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姑,舅,姨,甚至是家族系統裡面沒能存活下來的天折的孩子,或者是一些發生不幸事件的家人,他們都需要在家族權有一個位置,被接受,被尊重。 這份系統完整性的需求要求家族系統裡面的每個人都有歸屬於這個系統的權利,但這就和個人需求產生了矛盾和衝突。 有些家族成員,比如天折的或者被送走的兄弟姐妹,我們可能忽略,不知道或忘起他們,但係統需求會要求我們在心裡看到他們,接納他們。 這個時候,個人喜好的需求就會跟系統需求的完整性產生矛盾。

又比如,個人的愛與家族系統序位需求間的矛盾。 家族系統要求每個人要尊守長幼的序位,但有些孩子對父母的愛卻違背了序位法則。 例如當父母親吵架時,有的孩子會跑上去當裁判,管教對方說,你們必須怎麼樣好好相處,更有者會幫其中一方去責怪另外一方,請樣,序位就錯亂了。

此時,孩子就會因錯位而出現很多狀況,比如生病,不快樂,情緒不定,甚至逃學等。 這也是個人罪惡統需求而產生衝突的結果。

再比如,個人與家族系統的平衡需求間的矛盾。 個人需求的平衡是我給你什東西,你也要給我什麼東西,是施與受的平衡。 在家族系統裡,除了這份施與受的平衡是必須外,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需要平衡,那就是父母和孩子間生命傳承的平衡。 父母給我們生命,將我們撫養長大,這其實是一個巨大的失衡。 因為我們無法透通給父母生命來平衡它。 因此這裡就有一個需求,一個隱藏動力,就是我要去平衡這個失衡,但需要用特別的方式來平衡。

當這個動力往負向走的時候,它就會停留在表面的施與受當中。 父母對我好,我很開心;父母對我不好,我就很難通,所以我也對父母不好。 其實父母給了孩子生命,甚至不用最及照顧孩子長大,光是把生命給了孩子還一點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給予。 但是孩子往往沒有看到還個巨大的給予,沒有看到這個巨大的禮物,他會覺得,如果自己沒有被很好地對待,就同樣無法好好對待父母。 此時,這份巨大的失衡就沒被覺察,親子關係就會變精糕。

還有一種情況,孩子潛意識裡認識到父母對自己的巨大給予,感受到了平衡需求的巨大果カ,都沒有回報以平衡之,於是在良知上產生罪惡感,並在潛意識裡選擇走向貶低自己生命價值的路,讓自己通得很精糕。 他的潛臺詞是:「看,我的人生並不好,所以你給我的禮物並沒什麼珍貴的,我也不用珍惜它。」他們在潛意識裡透過貶低生命的方式來平衡這種失衡 。

那麼,我們要如何平衡這種巨大的失衡呢? 在家族系統裡面,這個平衡需求要求孩子看到父母對孩子的巨大給予,而孩子都沒有辦法用給予父母生命的方式去平衡,於是系統所需求的平衝就是:孩子就要要像父母把生命 給自己一樣,生下自己的孩子,並在父母年老時照顧他們,如此來實現一種流動的平衡。 這也是一種施與受的平衡,而且是一種正向的流動的平衡。

同時,家族系統的平衡需求要求我們善用自己的生命。 我們得到生命這麼珍貴的禮物,就要好好珍惜,要讓自己的生命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一這也正是馬斯洛的自我實現需求。 正是由於這樣的動力,我們會發現  ,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己的孩子,他就要用自己的生命為這個世界做許多珍貴的事情,讓自己所做的事情像父母給予生命這麼珍貴時才能平衡父母巨大的給予,才能獲得內心的平靜。

因此,平衡個人需求與系統需求,是靈性需求園滿的途徑。當我們圓滿靈性需求時,個人需求與系統需求也會得到圓滿。

圓滿靈性需求化解矛盾

個人需求、系統需求、靈性需求這三者的圓滿都需要遵循生命五大法則,但彼此之問是相互觸動,相互影響的關係。

三者就像緊密契合在一起的齒輪,一且發生衝突,個人就會出現狀況:如果彼此和籍,三者同時順暢運行,我們也會身心調和、家庭幸福、事業成功、受人尊重、實現人生價值、進而活出更大的愛、活力、智慧與慈戀。




因此,我們要明白,系統是一個集體,是人集合起來的,小的比如家庭系統、公司係統、大一點的如種族系統、國家系統。 我們每個人都在系統裡面,系統裡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只要是一家人,就要承認每個家庭成員的位置;作為一個國家,就要承認每個人都是這個國家的公民。 為了讓系統內部成員有這樣的歸屬感,我們對系統外的人就會有排他性,就會有分別心。 而這種排他性,分別心就會跟我們的靈性需求產生矛盾。

比如一條河的上下游有兩個村子,王莊和李莊。 王莊的村民屬於同一個系統,李莊的村民又屬於另外一個系統。 某年乾旱,兩個村子的村民為了農田灌濕爆發了衝突,村民們都忠誠於自己的系統,都願意為了自己系統的利益而不惜損害其他系統的利益。 可以看出,有時候這種系統需求會讓我們盲目忠誠,無法看到更大的整體。

而靈性需求就是那個更大的整體。 以靈性需求來說,活在這塊土地上,活在地球上的生靈,被此之間都需要和諧相處。 也就是說,雙方的利益都是重要的,雙方都應該被接受。 如果在這當中發生了一些失衝的事情,無論什麼事情。 一定能找到一種好的方式去圓滿它。 系統需求如果沒有找到更好的方式去國滿,就會有很多衝突。

在靈性的良知裡,遵循最高層次的生命法則,我們就會站在一個最高的角度去檢視,會站在宇宙生命的「道」來看一切。 原來我們所有的人,所有的生靈,在這個宇宙生命的大系統裡都有一個位置,這就是靈性需求的完整性。 它要讓所有生物都在宇宙有一個位置,即使是很小的物種,即使是很小的國家。

靈性需求的完整性要求我們接納世間所有的事物,這正是我們要去成長的地方。 如果我們能從系統需求達到靈性需求,遵循生命運作的法則,那麼,我們看待事情就能帶著一份真正的智慧,一份更大的愛,一份慈悲,智慧與慈悲就是靈性需求的成就。

有時候,為了滿足個人需求,或滿足個人對家庭的忠誠,我們就會與心裡面的靈性需求發生衝突。 比如在生活中,為了口腹之欲,人們用很殘忍的方式來殘害其他動物,這與靈性需求是衝突的。 因為在靈性層面,動物也有自己的位置,也要被尊重。

我們要帶著平衡和平等的心,取用我們所需。 每一個物種都應當在這個世界平等存在,我們對其他物種或生態的據奪和傷害會引來失衡與反撲,這些失衡匯集成強大的負向力量,並最終落到我們自己身上,落到孩子身上。

所以,我們才要對大自然進行生擊保護。 現在,綠色產業的觀念已經與起。 我相信,這肯定會成為未來產業的主流。 因為,我們都希望下一代的生活中有藍天白雲,有綠水青山,有鳥蟲魚蝶。

整體來說,我們的個人需求是朝向自我實現的,集體系統的需求是為了保護集體存活的,但它們都是可以轉化提升的,若這兩種需求都能跟隨著靈性需求的呼喚,那麼, 個人的實現就不是簡單的個人利益的小我實現,而是一種靈性上對整體好的大我實現;同時集體系統的存活與成長,也將能發展出一種更包容,更成熟的共存,共贏智慧。

看到如實生命,活出真正自己

孩子天性清明,靈性良知是清醒的,所以他們能夠覺察世界「如實的樣貌」。 但在成長過程裡,為了滿足個人需求與系統需求,各種觀念開始逐漸塑造孩子的經驗世界,為孩子戴上有色的眼鏡。 例如,為了滿足歸屬於這個家的需求,他開始忠誠於這個家的命運,信念等,會重男輕女,婚姻不幸福,為了家庭和諧壓抑心中的真話等。 孩子透過做相同的事來表速對家的忠誠,以免危害到他屬於這個家的歸屬權利。 漸斯地,孩子終於建立起自己的良知,也塑造了他自己的命運。

然而,世界的如實樣貌乃是以「離在」的方式存在著,因此孩子這種忠誠將模糊,扭曲或阻礙他們看見世界的本然面貌,影響他們看見事情如實的樣子。 因此,一個人只有開始覺察到自己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面對家族中的事件,並且願意放下自己和事實之間的阻礙,才能夠再一次看見事情如實的樣子,活出生命要他活出的本然樣貌。

這時候,「孝」就自然發生了,「成熟」也自然發生了。 然後,我們會本能地開始朝向一個新的旅程,來到一個制高點,我稱之為「開悟」。 而這就是我們的成長之路,孩子也是一樣,生命就是一步一步朝著開悟邁進的旅程。 

圓滿靈性成長的需求,即在探索自己,探索世界,活出生命要我們活出的本然樣貌,將盲目的忠誠悅變為成熟的愛,重新看見世界如實的面貌。 踏上更有智慧,更慈悲的開悟之旅,這便是生命的教育。

如何實踐生命的教育?透過領悟愛的道理,實踐生命五大法則,活出真正的自己。
 


爸爸媽媽不可不知讓孩子參加課外活動的重要性

  目录 爸爸媽媽不可不知讓孩子參加課外活動的重要性,不僅可以增長了見識,還可以讓其成熟、懂事。同時有助於孩子,在申請學院、大學、面試實習等目標時,學生的技能和潛力往往只能透過課外活動來體現。 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家長和學校的關係關係 透過課外活動,可以提升良好的師生、家長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