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面對著能走會跑的孩子,我們最常掛嘴邊的倆字便是“不要”。 不要跑太快,會摔倒;不要玩水,會感冒;不要玩遊戲,去寫作業等等。 其實,在無意之中“不要”成了我們對孩子說的最多的詞語,我們把自己的成長經驗灌輸給孩子,想讓他們去明白正確和錯誤,可是孩子並沒有經歷過,這個“不要” 成為他們的束縛。
瑞士發展心理學家尚. 皮亞傑(Jean Piaget)
兒童的道德發展分為三階段:
Ⅰ) 從零到五歲「無律期」,不懂規則、沒有價值判斷。
Ⅱ) 從六到八歲「他律期」,可以遵守外部及大人的規定。
Ⅲ) 九歲後進入「自律期」,孩子在抽象思考與邏輯能力開始發展,當思考能力提升,孩子便會開始對於倫理、正義等都有不同的思辨。
在這個過程中大腦之間的聯繫和整合尚未成熟:
1) 第一個期:0-5歲
這個時候的寶寶學會吃飯,學會走路,學會說話,他們開始感知這個世界,對外界一切充滿好氣,有時候孩子的很多回答都是不,不吃飯,不想睡覺,不想乖乖待著,而我們常常以不要的口吻讓他們“乖乖聽話”。
這個時期的家長要做到這幾點:
Ⅰ) 讓孩子做選擇
比起讓孩子做家長指定的事情,不如給孩子多一點選擇,吃飯上可以選擇吃哪個主食,準備睡覺讓他選擇自己躺床上或是講故事,有時候孩子會跳出兩個選擇給出另一種答案,做好引導讓孩子明白只能在這兩個選擇中選出,也讓孩子懂得你在尊重他的意見。
Ⅱ) 少用“不要”做溝通
把我們常常對孩子的“不要”盡量減少,這樣命令的口氣和孩子的交流溝通早晚是會失效的,比起你不要亂扔玩具,換成玩好應該要放好更能讓孩子接受。 要記住“以暴制暴”是最不管用的,你的一點改變,孩子會有更大的改變。
Ⅲ) 給孩子時間
雖然孩子在你眼中除了讀書之外的所有事情都是在“玩”,但是你的喊停也需要給他們一點反應時間。 比如看電視,你可以提醒寶寶你已經看了20分鐘電視,再看5分鐘準備回房睡覺。 這樣給孩子一個緩衝的準備時間,也能夠讓孩子養成時間觀念。
2) 第二個時期:7-9歲
在這個過程中學齡孩童的面對四大壓力:
Ⅰ ) 學業加重的壓力
Ⅱ ) 對生理轉變不安的壓力
Ⅲ ) 自我意識抬頭、想擺脫保護的壓力
Ⅳ ) 對同儕關係愈來愈重視的壓力
孩子在這階段,看事情容易只看到其中一個點,而不能看到整個面。他們無法完整的理解整個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只會把一個點當做整個面來反應,情緒的處理不成熟,所以當受到挫折時,就以負面情緒來對應。
孩子看待事物的眼界有限,需要的家長的引導,所以這個時候的家長要多多留心孩子的變化,經常和孩子互動和溝通,不要馬上打斷孩子說話,可以聽他們陳述完一件事情,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和觀點,在孩子的角度了解了事情后和孩子進行好好的溝通。
3) 第三個時期:12-17歲
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都發生了變化,他們對事物的觀點和考慮變得更多樣,除了有許多好奇與冒險心,還有更多的行動力與自主性,反叛性相對的也呈現出來。 在這個時期,作為父母,如果想通過高高在上的“權威”來迫使孩子聽話,那麼,十有八九會使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增強。
在這個時期,家長更要做好和孩子的溝通,能和孩子成為“朋友”可以參考下面幾點:
Ⅰ) 給孩子一個獨立空間
給孩子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多一點尊重,小事不計較,大事一定要溝通清楚,能夠減少嚴肅的談話次數,可以集中一起談,而在溝通的時候盡量簡單,讓孩子能夠專注去聽,也 讓他們能夠理解事情處理的不足和懂得該如何解決。
Ⅱ) 更多和孩子成為朋友
孩子更加渴望自己被肯定,所以家長要給予孩子表揚,鼓勵,孩子遇到挫折和失敗比起批評更多給予一點鼓勵,了解孩子這個階段喜歡的事物,可以作為切入點和孩子親近一點,增加互動的話題,平等對待。
孩子能夠擁有主見,有自己的獨立想法,告別依賴父母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如果他的方向正確,我們可以讓他們大膽的去嘗試,去感受,去經歷,如果是錯誤的, 我們能夠加以引導,陪孩子一起爬起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