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1日星期三

瑜伽球~鍛煉孩子身體的平衡能力


 

提起瑜伽球,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喜歡健身的爸爸媽媽經常會在瑜伽、核心力量訓練等運動中使用它。 不僅如此,在國外很多國際兒童教育中心以專業的兒童早期教育課程、早期教育理念及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為初生-6歲的兒童提供早期教育課程與服務,致力於提升兒童的素質素養。


作為一種很基本、也很有用的球類運動器材,瑜伽球很容易吸引孩子,並且有助於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和內在協調性。


瑜伽球色彩豐富、鮮明,經常看滾動中的瑜伽球,有助於鍛煉孩子的視覺追踪能力和專注力。


借助瑜伽球做平衡練習,可以鍛煉孩子身體的平衡能力、靈活性及內耳平衡,幫助矯正感統失調。


借助瑜伽球做趴、翻滾等動作,不僅能讓孩子的腰部、背部、腹部得到鍛煉,還能增強他們身體核心肌肉群的力量。




1) 平衡能力練習


平衡能力影響的不單是坐得定、站得牢、走得穩這些運動方面的表現,還是寶寶大腦感覺統合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它對於發展寶寶的注意力、培養安全感,以及日後的學習能力,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練習法:


讓寶寶趴/坐在瑜伽球上,爸爸媽媽扶住孩子的身體,緩慢晃動,觀察寶寶的表情和狀態。


寶寶沒有不適應的情況後可以慢慢增加速度,向前--後--左--右來回晃動。


在寶寶適應後,可以再增加難度 :


比如: “ 可以在瑜伽球前方放置玩具,引導寶寶伸手拿取玩具。”



2) 觸覺刺激


目前觸覺敏感的兒童日益增多,這和生產環境和嬰幼兒生長的環境有關。


剖腹產或產鉗的生產方式使胎兒出生時沒有經過產道或產道擠壓力量較弱,都會使嬰幼兒的觸覺學習比正常生產的寶寶少,觸覺敏感的機會自然也較高。 


觸覺敏感的兒童,對外界的新刺激適應性較弱,會固執於熟悉的經驗上,表現為粘人、怕陌生人、不喜歡擁擠、缺乏自信,對任何新的學習都會加以排斥,不喜歡他人觸摸,在團體中容易與別人爭吵,朋友少,常陷於孤獨中。


觸覺反應遲鈍的兒童表現為:


反應慢,動作不靈活,大腦的分辨能力差,所以發音或小肌肉運動都顯得笨拙,缺乏自我意識,無法保護自己,學習能力也很難發展。


嬰幼兒時期,利用瑜伽球刺激寶寶的觸覺發展的小練習。


讓寶寶趴在瑜伽球上,爸爸媽媽把手掌放在孩子的背部,向下按壓,讓寶寶感受瑜伽球的回彈,喚醒身體深感覺。


觸覺敏感的寶寶會感到不舒服,掙扎著要下來,並且之後會抗拒做球上練習。


觸覺遲鈍的寶寶沒有什麼感覺,像是撓痒癢,需要大量做觸覺刺激的練習,以達到平衡。


刺激觸覺發展的小練習還可以配合觸覺球、觸覺刷和手腳印等。 



除此之外,爸爸媽媽還能藉助瑜伽球和孩子一起做哪些遊戲呢?


Ⅰ) 趴著玩


1歲以內的孩子經常練習趴,可以增強他們的頭頸控制能力、核心穩定能力以及腰腹部力量,瑜伽球可以作為孩子練習趴的輔助器材。 家長用雙手扶住孩子的胯部,幫助孩子控制重心,然後讓孩子肚子朝下、用手臂支撐身體,以俯臥的姿勢趴在瑜伽球上,輕輕地前後移動孩子的身體,讓他們跟隨瑜伽球進行前後運動。


 

Ⅱ) 坐著玩


讓孩子跨坐在瑜伽球上,家長扶住孩子的身體,並幫助他們向前後、左右不同的方向晃動。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家長可以引導他們張開雙臂坐在瑜伽球上,鍛煉他們的平衡感和核心穩定能力。 家長還可以邊說方向,邊做動作,讓孩子感知、認識方向。 注意晃動的幅度要循序漸進,根據孩子的接受情況適當調整。


 

Ⅲ) 站著玩


爸爸媽媽用雙手扶住孩子的腋下,幫助他們順利地站在瑜伽球上,然後輔助孩子輕輕地跳起來,讓他們感受球的彈跳力,鍛煉身體的靈活性和平衡性。 等孩子熟悉這個遊戲之後,家長可以讓孩子嘗試用不同的力度跳,鍛煉孩子身體的控制能力。


 

Ⅳ) 推著玩


如果孩子還不會爬,可以由一位家長控制瑜伽球讓其緩慢滾動,鍛煉孩子的視覺追踪能力。 如果孩子已經學會了爬,可以引導他們追著球前進,鍛煉爬行能力,增強四肢力量。 如果孩子已經會走路了,家長可以引導他們推著球往前走,既能鍛煉孩子的體能和腿部力量,還能提升協調能力。



溫馨提示: 


孩子在家使用瑜伽球時必須有成人陪同、保護安全;借助瑜伽球進行遊戲,尤其是練習趴之前的30分鐘內,不要讓孩子吃東西。






2020年10月19日星期一

如何培養出陽光般的孩子

 目錄

一個人的笑容可以感染別人,一個陽光般的孩子能讓內心的幸福感洋溢全身,以至於發散到周圍,蔓延開來。


一個心靈充滿陽光的孩子,他有這能力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也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是法國兒童教育學界共同認可的觀點。 那麼我們要怎麼去培養出一個心理充滿陽光的孩子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1) 訓練孩子獨處的能力


心理學家說,安全感不是依賴感,如果一個孩子需要熱情而穩定的感情聯繫,他也需要學會獨處,比如讓他自己呆在安全的房間裡。 孩子獲得安全感,不一定需要父母時刻在場,即便他看不見您,他心裡也會知道您在那裡。


專家說,對於孩子的各種需要,大人需要去"回應",而不要事事"滿足"。



2 ) 滿足孩子要有度


要人為地制定一些界限,不能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   "能夠心情愉悅的另一個前提,是孩子能承受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望。"


兒童精神病科醫生托馬斯博士告訴我們,"只有當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即能獲得某種東西並不取決於他的慾望,而是取決於他的能力,他才能得到內心的充實快樂。"孩子 越早明白這個道理,他的痛苦就越少。 一定不要總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的願望。 正確的做法是,拖延一些。 比如,孩子餓了,可以讓他等上幾分鐘。


不要屈從於孩子的所有要求。 拒絕孩子一些要求會更有助於他獲得精神的平靜。 在家庭中接受這種"不如意的現實"的訓練,會使孩子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來面對將來生活中的挫折。



3) 孩子發火的時候冷處理


孩子發火,第一個辦法是轉移注意力,就想辦法讓他去自己的房間發火。 沒有了觀眾,他自己慢慢地就會安靜下來。


適當的懲罰,並貫徹到底。


說"不"的策略:不要乾巴巴地說不,要給孩子解釋為什麼不行。 即便孩子聽不懂,他也能懂得你對他的耐心和尊重;家長之間要意見一致,不能一個說行,一個說不;禁止一件事情的同時可以給他做另外一件事的自由 。



4 ) 正視他的缺陷


如果孩子和別的孩子不同,比如孩子太胖了,耳朵形狀有問題,或者性格與行為很偏激,家長一定不要否認這些事實,而是積極和他討論,尋找解決辦法,或者接受現實。


在這方面,去找專家是最好的辦法,因為小孩子一般會把專家(比如醫生)的話當回事。



5 ) 批評,對事不對人


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


比如說:“孩子弄壞了媽媽的首飾” 。


如果以這樣的說法 :"你太壞了 ,你怎麼能弄壞我的首飾呢? 你成心不讓媽媽戴了!"


這種說法是不正確,會讓孩子覺得定了性,使他很沮喪,會打擊了他作好孩子的自信心。


正確的說法是:"你看,如果你去玩你沒權利玩的東西,就會發生這樣糟糕事。"


這樣可以能明確地告訴了孩子,他的錯誤在於他"動了不該動的東西",並沒否定孩子的人品。



6 ) 放手讓他做


讓孩子早早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將來他會更積極主動地做事。 不要過分替孩子做事情,替孩子說話,替孩子做決定,越俎代庖之前,可以想想,這件事,也許孩子可以自己做了。


不要常掛著嘴邊的話:


"你不行,這事你做不了!"


請讓孩子 "嘗試"


有時候大人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僅僅因為"他沒做過"。 如果事情不是危險的,就放手讓孩子嘗試,這樣可以培養出孩子的“自信心”。



7) 讓孩子敞開心扉


與人溝通是能力,把心裡的想法說出來更是一種能力,14歲的男孩子,需要父親正確的引導,積極的及時的說出自己心裡的話,會避免做出一些陰暗的事情,不及時 控制、避免,他會更可怕的延續下去。


  快樂是一種能力,讓他能看到生活中好的,積極的一面。 對不好的東西呢,你也能積極地去面對。


多說積極的話:


"我們在一起真高興,不是嗎?"


"我們真是太幸運了!"


"不要難過,下次我們會做得更好。"


  在孩子8歲前,如果沒有一個陽光快樂正確的母親,那麼這個孩子會在12歲將她母親的影子浮現在自己身上。 所以,此時,一定不能認為孩子只是孩子,是善變的,更不要認為長大了會好的,其實陰暗已經嚴重的出現在這個家庭裡,如若沒有製止與引導,長大隻會更加嚴重與 恐怖。



8) 強調所得到的東西,要懂得愛 、懂得珍惜


親情友情,感官享受,強化這些"獲得",讓他在享受的時候知道自己是在享受。 強化他的認識:我擁有很多,我現有的東西很珍貴。 必須讓他知道這些親人們對他的好,不是應該的,不是必須的,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欠誰的,給他的愛,是大人們的負責任,他必須懂得感恩。 他們以後也會是為人父母。 這個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他必須明白父母給他的不是必須,不是習慣,是愛。



9 ) 必須懂得尊重他人


不管父母是什麼身份,不管周圍的人是什麼身份,必須要孩子懂得尊重他人,沒有身份區別。 也許是爸爸的朋友,也許是媽媽的同事,也許是爸爸的司機,也許是學校門口的看守員等等,這些和他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對他的給予,他必須心存感激。


尋找,積累,強化那些美好的積極的事物,是給孩子生活的最甜蜜禮物----每天都有收穫,有愛,相信明天會更好,我們一起努力!







2020年10月13日星期二

學會這幾招,讓生病的孩子輕鬆吃藥!


目錄

寶寶生病,吃藥可能就成了寶媽最頭疼的事兒! 對小寶寶來說,誘惑可能是沒有用的,因為小寶寶還不懂啊;那捏鼻子灌藥? 


今天就整理了这篇喂药攻略,讓我們可以輕鬆搞定“抗藥”的熊孩子們:



 1) 錯誤餵藥很危險! 


寶寶生病,媽媽心疼不已,但在餵藥這個問題上,還是難免犯很多錯誤,比如這些:測量不精確有的爸爸媽媽會用勺子直接倒藥給寶寶吃,這種方法很不准確,使得藥物倒入過多或者過少。 


傾倒藥物過多導致服用過量引起中毒,而傾倒過少則由於達不到劑量降低藥效。 所以,一定要用帶有刻度的吸管或者量杯測量。 每次按相同的藥物劑量服用不同年齡段的寶寶用藥劑量不同,但有些家長可能會持續使用相同劑量給寶寶服用,可能由於寶寶年齡、體重的增加導致藥物服用不足,起不到作用。 


所以,每次服藥時都要查看說明書,根據寶寶的年齡、體重正確服用藥物劑量。 增加藥物劑量由於某些原因,可能會出現漏服藥物的現象,可是有的媽媽擔心藥量不夠會延長寶寶的生病時間,所以在下次服用的時候將漏服的藥物補了回來,甚至有些媽媽為了讓寶寶好得快一些,擅自加大藥物劑量,這些做法都非常容易導致藥物過量、出現中毒。


寶媽堅決不可以做! 


藥物和果汁摻在一起服用為了讓藥物的味道更容易接受一些,有些媽媽可能會將藥物摻入果汁服用,這種方法並不可取,因為果汁,特別是西柚汁可能對某些藥物產生影響 ,比如會降低一些藥物的藥理作用。 所以,一般不要混合果汁;除非諮詢醫生後認為沒問題。 


藥物說成是糖丸


有時候媽媽為了讓寶寶順利服藥,會欺騙寶寶說藥物是糖丸,那麼在家長不知情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自己拿著吃,這是相當危險的。 


隨意服藥有些家長覺得這次寶寶症狀和之前相同,上次醫生開的藥物還沒用完,這次可以繼續吃。 


這樣也是錯誤的,因為不同的疾病也可能表現出相同的症狀,即便寶寶的症狀相同,病因也可能不同,所以,一定不能擅自給寶寶服藥。 




2) 這樣餵藥,安全又輕鬆! 


選擇合適的輔助工具小寶寶吃藥的時候,往往很難配合,如果使用勺子餵藥是很容易灑出去的,而且用勺子強行餵藥,也很容易引起誤吸,我們可以藉助一些輔助工具,既能準確測量藥量,使用起來又安全輕便。 


現在市場上有各種餵藥神器,常見的有帶刻度的餵藥器,如果覺得長度稍長了些,不太容易把握,可以選擇稍微短一些的滴管。


還有一些餵藥器做成奶嘴樣式,在寶寶吸吮的時候,就順利的將藥物吸進去了,但是這種比較適合具有甜甜味道的藥物,如果味道是苦澀的,可能讓寶寶感覺到自己被欺騙了,下次不但不會再吸,甚至可能因此影響了吃奶,這就比較麻煩了,所以這個神器使用的時候還是要慎重哦。 


選擇“不苦口”的藥物雖說“良藥苦口”,但太難喝的藥物,我們自己都很難接受,更何況孩子。 


現在市場上有很多兒童藥物,通過添加材料,讓口感、味道都更好一些,比如一些做成糖漿的藥物,還有些藥物帶著巧克力、櫻桃等水果的味道,孩子會很容易接受。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對於大一些的寶寶來說,強行餵藥可能遭遇更大的抵觸,媽媽完全可以將權利交給孩子,“寶寶是想用吸管喝呢,還是用小杯子喝呀?”在 沒有爭鬥的情況下,孩子更願意接受。 


通過獎勵和小遊戲本來吃藥就是個痛苦的事情,特別是那些味道很糟糕的藥物,適當給予小小的獎勵,比如吃完藥物後給一顆糖,去除殘餘藥物難聞的味道,這樣會增加孩子的配合度。 


另外,孩子都喜歡玩扮演遊戲,由孩子扮演醫生給小動物餵藥,媽媽給寶寶餵藥,能讓餵藥本身變得有趣,也利於孩子更容易的服藥。 和孩子說實話剛才說到欺騙孩子藥物是糖豆,可能導致擅自服藥,除此之外,有的媽媽可能會將很苦的藥物說成是甜甜的、好吃的藥,這種方法第一次可能會很有效,孩子乖乖來吃藥,可是一旦嘗試後發現自己被騙了,恐怕下次再也不會相信你了,這樣不僅不利於服藥,還可能影響母子間的信任度。 


正確的做法是,無論藥物是苦還是甜,都如要實的告訴孩子,如果孩子不願意接受,可以使用一些繪本,講解生病吃藥的好處,降低孩子的抵觸情緒。 


萬不得已,麻醉神經如果有些藥物確實很苦,孩子很難接受,可以提前給孩子含一兩口冰激凌,有助於降低味蕾的感覺,也就覺得沒那麼苦了。 或者把藥物放在冰箱內冷藏一段時間,再拿出來服用,也會降低苦味,但藥物能否放進冰箱,還是要問過醫生才行,不能自作主張。  



3 ) “強制”餵藥,方法必須得當


有些寶寶很抗拒餵藥,特別是小寶寶,講道理又聽不懂,無奈之下只能採用“強制”。 所以這裡有些方法,也給家長參考一下。 


當然,這些方法能不用是最好的,首先還是建議父母足夠耐心說服寶寶吃藥。


Ⅰ) 寶寶採取坐位或者站立,小寶寶可以攔在媽媽的懷裡,將頭部抬高;如果寶寶很抗拒,身體扭動,可以由一人固定寶寶的雙手。


Ⅱ) 如果寶寶不肯張嘴,可以用手輕輕捏寶寶的臉頰,形成“小魚嘴”。


Ⅲ) 用注射器或者滴管,從口角處插入寶寶的嘴巴,沿著臉頰內側注射藥物(此處沒有味蕾, 寶寶不會感覺到苦)。


Ⅳ) 緩慢地推動活塞,給寶寶一個吞嚥的時間。 


避免推動太快,發生誤吸。 注意:這裡說的“強制”餵藥是液體藥物,切忌使用片劑、膠囊等製劑,以免吸入氣道發生危險。 如果醫生允許,可以將片劑藥物壓碎、膠囊打開溶解後餵給孩子吃。


4 ) 注意用藥安全關於


寶寶服藥,用藥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很多藥物都不是處方藥,可以在藥店自行購買,不僅要購買兒童用藥,還要注意查看說明書,根據孩子的年齡、體重,合理 使用藥物。 


另外,在這裡不得不說的是,冬季很多寶寶會出現感冒和咳嗽的症狀,寶媽可能會擅自買一些感冒藥或者咳嗽藥,這些非處方的止咳藥物和感冒藥都不應該給2歲以下 的寶寶服用,可能引起嚴重的副作用。 


美國兒科學會的一些研究表明,這些藥物對於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都是弊大於利的,所以,在服用這些藥物的時候,一定要諮詢醫生,不可擅自服藥。 


最後,服用藥物之後要注意觀察是否有不良反應出現,比如皮疹、嘔吐、喘息、呼吸困難等症狀的發生,並及時帶寶寶就診。 


爸爸媽媽不可不知讓孩子參加課外活動的重要性

  目录 南無阿彌陀佛 爸爸媽媽不可不知讓孩子參加課外活動的重要性,不僅可以增長了見識,還可以讓其成熟、懂事。同時有助於孩子,在申請學院、大學、面試實習等目標時,學生的技能和潛力往往只能透過課外活動來體現 。 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家長和學校的關係關係 透過課外活動,可以提升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