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提出人格的社會心理髮展理論把人類自我意識發展分為八個階段:
每個階段都有特殊社會心理任務,八個階段的發展順序由遺傳決定的,而每一個階段是否能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每一個發展階段都不容忽視。
每個人從出生以來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都應該尊重個體每一個階段的發展規律。
埃里克森將自我意識發展分為以下八個階段:
第一階段:嬰儿期(0~1.5歲)建立信任感
很多人認為嬰兒只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寶寶,吃飽不哭就行了,然而專家指出:嬰兒3-5個月便知因果關係;5-7個月便明白了空間關係;7-9個月便明白物體恆存;9-12個月便已經擁有了短時記憶。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在嬰幼兒時期,愛和陪伴比教育更重要。 嬰幼兒在這個階段更重要的是建立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父母對孩子的照顧與呵護越多,越能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世界產生好的“初印象”。
第二階段:兒童期(1.5~3歲):人生的第一反叛期
這個時期的兒童已經掌握了走路和說話等技能,開始對外界的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2歲半左右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從寶寶要吃飯改成了“我”要吃飯,把自己看成了“小大人”動手能力增強,處於自我階段,儘管不太會自己吃飯,也要自己拿勺,包括堅持自己排便,選擇喜歡的衣服和玩具等。
父母的幫忙反而會讓孩子出現不滿情緒,這就是典型的人生第一反叛期。
這個期間,父母應該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尊重孩子的自我發展能力,既不過於參與也不過於嚴厲,多給孩子一些自己動手的時間,對於做的好的地方給與及時的讚美和鼓勵,有利於孩子形成意志的品質。
第三階段:學齡初期(3~6歲):培養幼兒的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
幼兒在3歲以後,在生活和行為上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思維更加具體化,抽象概括能力開始發展,雖然獨立能力還很弱,但是模仿能力卻很強,在幼兒園裡,看見別人玩什麼,自己就玩什麼,變得好問,好動,好探究竟,每天掛在嘴裡最多的就是“為什麼啊”“這是什麼啊”,對外界充滿好奇心。
在這一時期對於幼兒表現出的各種探究行為父母都要給與鼓勵,使幼兒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
第四階段:學齡期(6~12歲): 學會勤奮克服自卑
這一階段的兒童開始接受學校的正規教育。
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地方。
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
當兒童的勤奮感大於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
埃里克森說:“能力是不受兒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練技能和智慧。”
第五階段:青春期(12~18歲):青春魔鬼期,也是人生第二反叛期
在這段時期裡面會出現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衝動的高漲會帶來問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的衝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
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佔的情感位置。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機理論用於解釋青少年對社會不滿和犯罪等社會問題上,他說:如果一個兒童感到他所處於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種種可能性,他就將以令人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境。
在人類社會的叢林中,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寧做一個壞人,或乾脆死人般的活著,也不願做不倫不類的人,他自由地選擇這一切。
第六階段:成年早期(18~40歲):親密感的需求和孤獨感的衝突
成年早期指18-24歲,在這個階段裡面,思想和行為都趨於成熟,男性在這個階段主要是尋找性器官的快樂,女性更多的是尋找感覺和被接納,,最容易產生的危機就是親密對孤獨,要和異性建立起親密關係,只有確保自己的同一性,才能在與別人的真正共享中忘卻自己。
如果一個人在此階段形成的有愛親密勝過孤僻疏離,就會形成愛的品質。
埃里克森把愛定義為:“永遠抑制內在分裂技能的互相獻身”。
第七階段:成年期(40~65歲):生育對自我專注的衝突
成年後期指的是40-65歲,在這一時期,男女成人已經建立了家庭,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關懷下一代的健康發展,他們進入到繁衍停滯階段。
他們的興趣開始擴展到下一代,如果一個人的繁衍感高於停滯感,那麼其人格中就形成了關心的品質,具有這一品質的人,能自覺自願地關心他人的疾苦和需要,能給他人以溫暖和愛,反之,就形成了自私的品質。
第八階段:老年期(65歲以上):自我調整、沮喪和絕望期
65歲至死亡稱為老年期,通常把老年看成是身心衰老時期。
他們喪失了體力和健康,他們失去了工作,減少了收入,隨著時間的流逝,還可能喪失了配偶,親戚和朋友。 對此他們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和適應,所以被稱為自我調整對絕望感的心理衝突。
埃里克森認為:老年人必須做出身體和社會的適應,保住潛能,用於維繫生存甚至智慧的鬥爭,這種鬥爭稱之為自我整合對失望。
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調整大於絕望,他將獲得智慧的品質:“以超然的態度對待生活和死亡”。
前七個階段都能順利度過的人,是有幸福生活和有所貢獻的人,他們有完美感和充實感,這種人在回顧往事時,自我是統合的,實現了健全的人格,完成了每個階段的任務,逐漸實現了健全的人格。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