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3日星期三

食物與靛藍小孩的情緒,培養靈性天賦創造


靛藍兒童中的多數都被醫學界貼上了“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或更廣為人知的名稱為“多動症”的標籤。因為他們不能保持安靜不動,不能集中註意力,容易感到無聊 ,他們很衝動,而且他們做事的速度超快。給他們使用藥物是不能夠解決問題的答案!

靛藍的兒童是極其有天賦的,他們的心智需要用他們所喜歡做的事情來激發:


1)  他們有驚人的記憶力,並且他們的靈魂被賦予了進化的覺知能力。 他們需要以不同的方式來教導,用他們喜愛的科目來激發他的整個生命!


2)  這些靛藍兒童不會對舊有的禮數課本教學方法順從遵守。


3)  教育系統是陳舊的,需要被替換掉。 他們正試圖向這些教育系統中的教們表明,他們需要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國外已有很多靛藍兒童在接受

特殊學校的教育方法。


Aura Children 光的小孩


“靛藍兒童”又稱“深藍兒童”(Indigo children),這個概念最早在Lee Carroll及Jan Tober夫婦所寫的《 The Indigo Children:The New Kids Have Arrived》一書中被提出 。


靛藍兒童是指擁有某種特殊意志力或超自然能力的兒童。 靛藍不管是作為顏色還是染料,其顏色較深,給人一種冷峻冷靜的感覺,所以有人把靛藍當作是創意,直覺力和睿智的象徵。


也正因為如此,擁有某種特殊意志力或超常能力的兒童和青少年被稱為“靛藍兒童”,也叫“靛藍小孩”或“深藍兒童”。


靛藍兒童一般具有以下特徵:自我價值的意識相當高,不服從絕對的權威,也不接受脅迫;喜好有挑戰性,富有創意的事物,不愛墨守成規; 在學校裡有社交上的困難,除非是 同類,否則很難與對方融治相處; 在幼年時即能理解並解釋抽象事物,智力優於一般人,總會想為什麼會來這個世界,是因為有任務還是因為其他,或者是等待什麼事件發生 ; 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喜歡依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不喜歡外人干涉;雖然只有十來歲,卻像成年人一樣成熟。


提高靛藍兒童靈性的食物


靛藍小孩有強烈的內在動力去感到快樂、健康與和平,其實他們“不想要”多動或懶散,但也不知道要採取什麼步驟使他們感覺較佳。


糖果、鹽類、加工食品&肉類破壞靈性


以下是靛藍小孩回憶之前不良的飲食所帶來對他們的影響:


1) 靛藍小孩艾力克回憶之前不良的飲食如何影響


他說:


“我以前常吃很多醣果,一直感到疲累;我沒有能量而且感到困倦,情緒起伏很大,連最小的事情都令我感到快樂或悲傷,我感到好像我並不真的能控制我自己, 我非常沮喪。而且不知道為什麼,現在我吃比較多水果和蔬菜,情緒改善許多。”


艾力克實驗了不同的飲食方式之後,決定素食的飲食方式對他感覺最好。


他說:


“肉類令我感到沉重與遲鈍感,它讓我比較有攻擊性。我曾讀到當動物被宰殺時,會腎上腺素突增。當你吃它時,你也會得到一些。”



2) 靛藍小孩,克里斯多夫報告,關於餐飲如何影響他


他也有類似的發現:


“當我年紀較小時,我的父母常用麥當勞或其他快餐店的漢堡或薯條餵我。


小時,一直吃快餐讓我養成快速與匆忙過生活!


現在我學習到披薩雖嘗起來美味,但之後我會感覺到如此之糟,它令我胃痛,而且我會脾氣不好,除之後出去跳舞釋放這負面能量。


我真的喜歡水果或果汁,它們令我感覺好並且給我大量的活力”。


克里斯多夫已親身體會,不健康的飲食在學校對他與他的朋友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一個更平衡的飲食會協助他更專注,特別是當除去精製白糖與麵粉。



食物的靈性能量


靛藍小孩對口味、氣味和咀嚼感非常敏感,所以他們注定是挑剔的食客。 幸運地,他們能將這敏感度轉為一項優點,適當地調頻他們的情緒與能量的起伏。 如同艾力克 和 克里斯多夫一樣,他們注意到自身如何飲食與感受之間的關聯,那麼他們在內在會有動機吃得更健康。


靛藍小孩的靈性天賦創造一股內在動力,督促他們活在高度靈性的“頻率”中。 一個人的頻率越高,靈通與靈性療愈能力所能成就的越多。 透過協助他們提高靈性頻率中,你能支持他們實現生命目的。 教導靛藍小孩有關食物的靈性能量,在這方面幫助會更大。


每件事物皆有“生命能量”,可以看作是原子移動的方式,食物也不例外。


有些食物比其他食物更有生命能量。 當一棵蔬菜或水果仍在樹上或藤蔓上達到自然成熟時,它的生命能量處於最高峰。 如果你食用新鮮採摘在枝上成熟的水果或蔬菜,便是吃入大量的生命能量。 你會注意到在吃完之後,你的能量與情緒馬上得到正向提升。


靛藍小孩食用越多高生命能量的食物,他們的靈性頻率就越高。



降低食物中生命能量的因素包括


1) 烹煮、冰凍、罐裝、冷凍、乾燥、微波與蒸煮


任何會殘害人類生命能量的事,也會殘害在水果、殼類與蔬菜中的生命能量。


如果有疑問,你可以自問:“我讓自己歷經這食物所經的過程,我能否存在?”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便知道食物的生命能量也被破壞。


2) 攪拌與打成汁


在水果與蔬菜被打成汁之後,它們的生命能量只能維持20分鐘。 這就是為什麼新鮮的果汁對靛藍小孩永遠好過罐裝或瓶裝的果汁。


3)食品添加物


糖份、白麵粉、色素與防腐劑,全都與多動症的症狀相關。 這些食品添加物沒有生命能量,也會奪取健康食物的生命能量。


4) 殺蟲劑


英文意思是殺死,而這攻擊性的能量可在水果、蔬菜、殼類與油中發現,除非我們採取行動移除這些殘留。 在超市所買的肉類、充滿這些殺蟲劑。


在一開始只購買有機食物與烹調用具或是自由放牧動物的肉品比較好,即使它們價格較高,但你其他的花費則會減少(例如,吃藥、健康醫療、心理醫療、強迫性的 消費、垃圾食物的購買以及減重的療程花費),再加上有機食物吃起來比一般的食品更美味可口,他們會有動機去食用食物,而不會造成食物因無人食用而腐壞。



2020年9月22日星期二

這三個字打開孩子智慧的鑰匙

 目錄

在面對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我們都會犯同樣的毛病 。 那就為了節省時間,喜歡對著孩子提出的問題,馬上而直接的給出答案,其實這種引導方式會對孩子產生一些很負面的效果:


1) 培養出有問題便開口問的心態,對自己動手提不起勁,變得懶惰


2) 導致實際操作的經驗少,男女積累經驗,所以缺乏自信


3) 培養出凡事都有最好的方法的單線思考模式,單線思考,讓孩子只能堅持一種做法,當該做法沒有效果時,孩子不是停下來不做,就是總是重複沒有效果的方法


那麼,有時後我們把事情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想辦法,而不理會孩子,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做出理想的效果呢?


其實,有些時候這種完全放手的方式能夠培養出孩子的能力,但那是附帶著有我不能依靠別人的限制性思維的能力,可能培養出不願與人合作,不合群的工作太多, 而更多的時候,這種方式可能讓孩子形成退縮,避免面對困難的心態。


願意去做和有能力做好其實是兩回事


孩子的自信總是不足,需要我們為人父母的去支持和鼓勵他們。


在培養出孩子能力的同時,還能提升親子關係,這才是最好的方法。


所以,對愛正確的引導方式,不是告訴孩子該怎麼做,也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跟孩子多談多溝通,通過語言交流方式來慢慢引導孩子想出辦法,多鼓勵孩子嘗試,失敗了 ,支持孩子,檢討了,在做成功了,給予孩子肯定分享孩子的喜悅,這樣孩子才能發展出最好一面和充滿自信發揮自己的才能。


“你說呢 ?”  這三個字,被稱為親子最佳引導語


當孩子帶著問題來問該怎麼辦時,最能幫助孩子的回答是“你說呢?”


經常運用這三個字,去引導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能讓孩子把他本有的力量經過思考,嘗試修正,最終獲得成功並得到肯定,從而將其轉化為能力,進而培養出自信。


當我們直接告訴孩子答案的時候,就剝奪了孩子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時間。 相反的,當我們問:“你說呢?” 就可以打開孩子思考的大腦,孩子就會去想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問題,我們不斷的問:你說呢? 還有呢? 孩子就會想出很多很多的辦法,我們會發現孩子其實自己就有能力和資源去解決問題。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信任他,支持他,在他遇到瓶頸的時候給孩子力量和方向。


記得有一次,我正在喝茶,小寶提著拼圖過來,原來是他有部分的零片拼裝不當,造成剩下零片無法繼續往上拼接。 一般情況下,我們可能就直接把答案告訴他或乾脆幫他拼好了,可是我們能幫助孩子一次,不能幫助孩子一輩子,所以我就問他:你覺得該怎麼拼裝呢?


他看了看我一下,知道我沒有要幫助他的意思。 於是,走回原位坐在那開始思考,想了一下就開始自己嘗試各種不同的方式去擺弄那些零片,後來還是找不對零片無法互鎖完成拼圖,有點氣餒的時候,我就對他 說:Baby好棒哦,已經拼裝了那麼多了,Baby加油, 再想想看這零片該放哪裡? 最後他居然想到了原圖,伸手往盒子裡取出原圖細心看了看圖案 ,按照零片每個角落的圖案很輕鬆地把所有的零片重新拼裝了起來。


所以孩子其實是有資源的,我們要給孩子機會去嘗試和思考,不要因為我們的有限限制了孩子的無限潛能。


2020年9月6日星期日

六大精神障礙症狀



在臨床工作中,精神障礙症狀是判斷精神疾病的基礎;在閱讀有關精神病相關書籍時,精神障礙症狀總是會在各處出現。 不同的精神障礙症狀貫穿精神病學的始終,以下總結梳理了六大精神障礙症狀。

六大精神障礙分別是:認知障礙、思維障礙、記憶障礙、情感障礙、智能障礙、意識障礙。

                   
認知障礙

感覺障礙,指在反映刺激物個別屬性的過程中出現困難和異常;認知障礙,指與學習記憶以及思維判斷有關的大腦高級智能加工過程出現異常,從而引起嚴重學習、記憶障礙,同時伴有失語或失用或失認或失行等改變的病理過程。


為了便於理解,將其“障礙”去掉,簡化對比感覺和知覺:


                 感覺:人腦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反應

                 知覺:人腦對客觀事物全面屬性反應


1) 感覺障礙

感覺過敏:表現為輕微的刺激即引起強烈的感覺,係因對觸、痛覺的敏感性增強或感覺閾降低所致。

感覺過度:由於刺激閾增高與反應時間延長,刺激必須達到很強的程度方有感覺,在刺激後需經一潛伏期才能感到強烈的、定位不明確的不適感覺。

感覺異常:沒有外界刺激而發生的感覺,例如麻木感、蟻走感、觸電感、針刺感、灼熱感,以及冷水滴在皮膚上的感覺等。


2) 知覺障礙

錯覺:指對客觀事物歪曲的知覺。 如將地上的繩索看成一條蛇。

幻覺:沒有現實刺激作用於感覺器官時出現的知覺體驗,是一種虛幻的知覺。 如有幻聽、幻視。


而在幻聽中,評論性幻聽、議論性幻聽和命令性幻聽為診斷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狀。

下圖用更加易懂的話便於理解認知障礙:




思維障礙

思維障礙分思維形式障礙、思維內容障礙,具體包含如下:

1) 思維形式障礙

思維奔逸:健談,說話滔滔不絕,所說話與主題有關,但主題極易隨環境而改變(隨境轉移)。 多見於躁狂症。


思維遲緩:表現言語緩慢、語量減少,語聲甚低,反應遲緩,思維內容並不荒謬,所說話與主題有關,能夠正確反映現實。 多見於抑鬱症。


強迫思維:指病人頭腦中出現了大量的不屬於自己的思維,並強制性的在腦中湧現。


思維散漫:表現為說話東拉西扯,對問話的回答不切題。


思維破裂:表現為病人的言語或書寫內容的句子之間語言堆積,言語支離破碎,成了語詞雜樣。 多見於精神分裂症。


思維貧乏:表現為沈默少語,答話時內容大致切題,但單調空洞或詞窮句短,常回答“不知道”、“什麼也沒想”。


2) 思維內容障礙


思維內容障礙主要是包含各種妄想,妄想是一種脫離現實的病理性思維。

按妄想的主要內容,常見的有:原發妄想,疑病妄想、關係妄想、被害妄想、嫉妒妄想、鍾情妄想、物理影響妄想等。


解釋如下:

原發妄想:是突然發生的,內容不可理解,與既往經歷和當前處境無關,也不是起源於其他精神異常的一種病態信念。

疑病妄想:堅信自己患了嚴重軀體疾病或不治之症,而四處求醫。


關係妄想:病人認為環境中與TA無關的事物都與TA有關。


被害妄想:病人堅信周圍某些人或某些集團對病人進行打擊、陷害、謀害、破壞等不利的活動。


嫉妒妄想:病人無中生有的堅信自己的配偶對自己不忠誠,另有外遇。


鍾情妄想:病人堅信自己被異性鍾情。

物理影響妄想:稱被控制感。 病人覺得他自己的思想、情感或意志行為受到某種外界力量的控製而不能自主。


下圖更加全面概括思維障礙:





記憶障礙

記憶障礙有記憶減弱、遺忘、錯構、虛構等。 其中記憶減弱、遺忘等在正常人中也有,不是精神病學的重點,錯構、虛構是記憶障礙的重點。


1) 記憶減弱

記憶過程全面的功能減退。 最常見於腦器質性精神障礙,如癡呆患者也可見於正常老年人。


2) 遺忘

順行性遺忘:不能保留新近獲得的信息的稱為順行性遺忘症。 患者對於一個新的感覺性信息雖能作出合適的反應,但只限於該刺激出現時,一旦該刺激物消失,患者在數秒鐘就失去作出正確反應的能力。 所以患者易忘近事,而遠的記憶仍存在。 本症多見於慢性酒精中毒者。

逆行性遺忘:正常腦功能發生障礙之前的一段時間內的記憶均已喪失的,稱為逆行性遺忘症。 患者不能回憶起緊接著本症發生前一段時間的經歷。 一些非特異性腦疾患(腦震盪、電擊等)和麻醉均可引起本症。

心因性遺忘:選擇性遺忘,即所遺忘的事情選擇性地限於痛苦經歷或可能引起心理痛苦的事情。 多在重大心理應激後發生,可見於急性應激障礙。


3) 錯構

患者在回憶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件時,對地點尤其是時間的記憶出現錯誤或混淆,如將此時間段內發生的事情回憶成在另外時間裡發生的。


4) 虛構

患者用完全虛構的故事來填補和代替之,隨之堅信。 有些患者所談內容大部分為既往記憶的殘餘,在提問者的誘導下串聯在一起豐富生動又顯得荒誕不經,但轉瞬即忘,臨床上稱為虛談症。

多見於腦器質性精神障礙,如癡呆患者和慢性酒中毒性精神病。


用下圖簡要概括:






情感障礙

情感是指個體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因之而產生相應的內心體驗。 精神病患者的情感障礙可表現為情感性質、情感波動、情感協調性三種形式。


1) 情感性質

就是精神病患者的情感反應不能以當時的處境和心境來解釋。 如躁狂症和腦器質性疾病患者的情感高漲,抑鬱症患者的情感低落。


2) 情感波動性

情感不穩表現為情感反應極易變化,從一個極端波動至另一個極端,而情感的不穩與外界環境無關,如情感淡漠(精神分裂症患者)、易激惹(神經症、偏執型精神病 )

3) 情感協調性

情感倒錯是指情感反應與內心體驗或處境不協調,多見於精神分裂症患者;情感幼稚是指成人的情感反應如同小孩,缺乏理性控制,多見於癔症或癡呆患者。

情感主要是個人對客觀人和事的體會和感覺,有很大的主觀性,而精神病患者對人事的理解與常人不一樣,自然在情感上有很多障礙,上述幾點就是精神病患者常見的情感障礙。


智能障礙

智能障礙就是進行智慧活動的能力發展受到阻礙或產生缺陷,致使個體對環境的適應發生困難而表現智能低下,或因大腦結構的彌散性損害而使患者在意識淸晰的背景上出現持久、全面 的智能減退。

在智能障礙中,最重要的是有關精神發育遲緩內容,裡面涉及到IQ等級的劃分:




意識障礙

意識障礙可為覺醒度下降和意識內容變化兩方面。 前者表現為嗜睡、昏睡和昏迷;後者表現為意識模糊和譫妄等。 分別如下:

1)嗜睡

患者表現為睡眠時間過度延長,但能被叫醒,可回答簡單問題。 停止刺激後患者又繼續入睡。

2)昏睡

高聲呼喚或其他較強烈刺激方可醒,對言語的反應能力尚未完全喪失,可作含糊、簡單而不完全的的回答,停止刺激後又很快入睡。


3) 昏迷

患者意識完全喪失,各種強刺激不能使其覺醒。


4) 意識模糊

注意力減退,情感反應淡漠,定向力障礙,活動減少,語言缺乏連貫性,對外界刺激可有反應,但低於正常水平。


5) 譫妄

認知、注意力、定向、記憶功能受損,思維推理遲鈍,語言功能障礙,錯覺,幻覺睡眠覺醒週期紊亂等,可表現為緊張、恐懼和興奮不安,甚至可有衝動和攻擊行為。

便於記憶的簡圖如下:






爸爸媽媽不可不知讓孩子參加課外活動的重要性

  目录 南無阿彌陀佛 爸爸媽媽不可不知讓孩子參加課外活動的重要性,不僅可以增長了見識,還可以讓其成熟、懂事。同時有助於孩子,在申請學院、大學、面試實習等目標時,學生的技能和潛力往往只能透過課外活動來體現 。 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家長和學校的關係關係 透過課外活動,可以提升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