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9日星期日

氣味對情緒的影響超乎我們的想像之中

 目錄










在研究過大腦結構後末學才知道,原來氣味對情緒的影響超乎我們的想像之中。


人有五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 這五感中嗅覺最為神奇。


有醫學實驗報導:非過敏性鼻炎患者輕度抑鬱的機率比沒有鼻炎的人患輕度抑鬱症的機率高出64%,而患有過敏性鼻炎的患者患有中度抑鬱機率更是高出 2.4倍。


因為嗅覺的神經中樞直接鏈接著人腦中的“爬蟲腦”。 這部分是大腦中最原始的部分,直接控制著人類最基礎的求生系統,它掌管著焦慮,恐懼等情緒。 在人類危險的時候,它決定著是該打,該逃還是保持僵立不動。


最要命的是,爬蟲腦會越過思維腦,不經過意識直接進入潛意識。


那麼什麼是爬行動物腦呢?


根據保羅.麥克里恩提出的“腦的三位一體”假設:


Ⅰ) 邊緣系統(古哺乳動物腦)


Ⅱ) 新皮質(新哺乳動物腦)


Ⅲ) 也有人稱三腦為:爬行腦、情緒腦和視覺腦。


先說三個腦的由來,這三個腦是隨著整個生物和人類的進化而產生的,分別是對應著腦幹小腦,杏仁核海馬體邊緣系統,大腦皮層。 早在幾億年前,他們就進化出來爬行腦,也叫爬蟲腦。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低等動物,比如各種蟲子,蜥蜴等它們就只有爬行腦。 隨著生物的繼續進化,當出現哺乳動物的時候,我們就出現了情緒腦。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小狗,小貓會有一些情緒的表達,生氣或者開心。 最終只有人類進化除了大腦皮層,也就是視覺腦和理性腦。


大腦第一階段的演化,發生在2.5億年前,我們稱其為爬蟲腦或腦幹。


爬蟲腦在2.5億年前便停止進化,因此人體的爬蟲腦和所有爬蟲類的大腦,在本質上並無二致,是不受意志控制、衝動,並帶有強迫性,其中包含的程序, 是寫入死板的回應。 另外,爬蟲腦也不會從經驗中學習,而是傾向一再重複已經寫入大腦的反應。


爬蟲腦演化是為了生存,因此其控制生命基本功能,如心跳、呼吸、打架、逃命、餵食和繁殖等功能,而不包含感情。


那麼爬行腦會帶來什麼問題呢?


再再舉個栗子,有些小孩一見到人就會打招呼,就會很主動地叫叔叔阿姨。 然而有些小孩看見陌生人就蜷縮在大人身後,不敢和陌生人打招呼,當大人讓他們叫叔叔阿姨,他們會更加緊張不安。 這是因為他們爬行腦的開放程度不同。 當爬行腦處於安全狀態,他便是開放的、主動地、安全的。 反之則是封閉的、閉塞的、不安全的。 失控、不安全感就會啟動我們的爬行腦,緊張、焦慮、忐忑無所適從,啟動我們的情緒腦。


當我們到了一個新環境,沒來由的放鬆或緊張;當我們遇到一個人,莫名的喜歡或厭惡。 這些情緒狀態很可能與環境和人的味道直接相關。


在充滿花香的環境中人會自然放鬆,在飄蕩著臭氣的屋子里人就會煩躁不安。 人類對於氣味的感知是天生的,這是生命在久遠的進化中形成的本能。


“五辛”之中都含有一種物質叫做“蒜臭素”。 它會分解成二硫化物,這是產生刺鼻氣味的原因。


二硫化物不溶於水,人體的體液無法清理它們,人體細胞對二硫化物的吸收率也超級低,幾乎是不吸收。 所以人吃了蔥、蒜、韭菜,味道會經久不散。


另外,蒜臭素會通過飲食進入人體,並溶於人體消化道的油脂之中。 人的唾液和腸胃液很難清洗掉它們。


最要命的是蒜臭素會進入血液,遊蕩在全身的血液中。 只有經過一天時間,才會緩慢地排出體外。


所以當一個人吃了“五辛”之後,整整一天時間,他的全身都會飄散著硫化物的味道。 無論怎麼清洗口腔都沒有用,因為它們存在​​​​於消化道中,存在於血液裡!


這種全身不停散發的味道,會一直刺激著人的神經,讓我們的爬蟲腦處於警覺狀態。 此時人的潛意識底層會一直有焦慮和煩躁的情緒在運行。


“五辛”對人的情緒存在持續的影響力。 這可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食“五辛”的本質。


含有五辛的食物,確實不會對環境和生命有傷害。 不過它們在隱隱地影響著我們的心神。


再翻看典籍中關於“五辛”的描述,都提到了它們的味道。   “五辛臭穢”,“姜韭之氣薰之”,看來古人早早就意識到了氣味和人情緒的關係。


在古代,人們參加最重要的祭祀典禮時,要提前多日素食,沐浴,熏香,更衣。 這個過程未嘗沒有調整身體氣味的目的。


這個過程叫做齋戒,仔細翻看齋戒的內容,吃素、戒酒、戒五辛是齋戒的重要內容。 在莊子的《南華經.人間世》中,孔子教導顏回“齋戒是要通過身體的受戒,最終是達到心中清明的目的。”


中醫研究報告,多食五辛,令人生病昏沉,傷神又傷目,合蜜食殺人。 據中國的草藥學:「大蒜,辛溫、有毒,久食損人目。」陶弘景曰:「五辛最臭,不可食,損性伐命,莫此之甚。」時珍曰:「久食傷 肝損眼,今人嗜蒜宿炕,故盲瞽最多。」震亨曰:「大蒜屬火,傷氣之禍,積久自見,養生者忘之。」頌曰:「多食傷肺、 脾、肝膽,生痰助火昏神。」思邈曰:「四月八日食葫(胡椒),傷神令人喘悸,口沫多痰,多食生葫,行房傷肝氣,令人 面無色。生葫含青魚酢食,令人腹內生瘡、腸中腫、又感疝,發黃疾,合蜜食殺人,凡服一切不可食之。」


一般人也知道食用五辛會產生口臭,因為五辛含有二硫化丙烯等黃色之臭油質,有特殊之滲透臭,食之刺激心、腦、眼目、胃、腸、脾、腎、肺、肝 、分泌器官、生殖器官、腸胃等,令人增恚發淫,昏腦刺眼,口氣、汗液、屎尿、痰等均發極臭之氣。 辛薰心腦,令人不淨,昏濁善忘,是障道之食物,故應禁食。


其實,所謂的「素食」,這個「素」字可是大有意涵的;除了因為要長養慈悲心而不得食肉之外,如「五辛」等對於修行上可能會有所影響,也不應食用。


修心,恐怕才是傳統文化中戒五辛的核心原因。戒肉食,食用植物,對世界,對我們的身體有好處。戒五辛,對我們心靈有益,幫助我們平靜內心,感受世界。追求內心的成長,可以試著從戒五辛開始。


2020年11月19日星期四

親子繪畫心理學 ; 從畫畫中走進孩子的世界

 目錄


教孩子學畫畫,不一定是為了培養畫家,而是為了通過繪畫對孩子的心理、情操、人格方面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審美教育,通過開放、輕鬆的教學提升孩子的觀察力、思維力、創造力、變通力、精進力,從而為孩子在學​​習其它學科和後期的職業及人生產生正確的引導。


當幼小的孩子拿起畫筆塗鴉時,是一種簡單的快樂吸引力他們,孩子將周圍的環境,以及與外界接觸時的所知所感充分錶達出來。 當他們決定在哪裡加一條線,怎樣畫一個屋子,用圓圈代表太陽而不是蘋果,他們就不僅僅是在繪畫,而是在充分錶達自己內心的感受。 因此,繪畫不只是繪畫,而是情感的表達。


通過繪畫讀懂孩子的內心


讀懂孩子的每一幅親子繪畫作品,了解孩子的內心,了解孩子畫中的多彩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也了解我們自己。


有人可能比較疑惑,也有人私信問我,什麼是親子繪畫心理學? 


親子繪畫心理學是我個人的一個叫法,很多機構叫兒童繪畫心理學,區別就在於親子。 拆解一下,內容涵蓋了三部分,親子,繪畫,心理學,三部分相互獨立但又密不可分。


我把親子放在第一位,著重了一點家長的參與度,旨在希望家長多陪伴孩子學習成長。


我把親子繪畫心理學,分為三個部分來講一下:


1) 是家長如何激發孩子的繪畫潛能,做好孩子的繪畫啟蒙。


2) 是如何解讀孩子的繪畫作品,我們需要掌握什麼知識點。 


3) 是親子繪畫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如何開展親子繪畫中的心理療愈,更好地幫助孩子學習成長。 


希望通過這個簡單的總結,希望我的簡單總結,對各位真正有需要這方面知識的朋友有所啟發。


4-6歲是孩子們繪畫啟蒙的關鍵期


9歲之前,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培養孩子的繪畫興趣。我們要明確很多優秀的美術教育機構所提倡的那樣,孩子的美術教育並不是要讓孩子成為藝術家這個目標去的,只是讓孩子在繪畫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興趣和學習能力,培養孩子的藝術素養。


9歲之前,在孩子畫的不好的時候,我們家長不要去說這個線條畫的不好啊之類的話題,這樣孩子萌發的繪畫興趣會受到打擊,這在很多心理學家的課程裡都有講到。 幼兒時期孩子由於年齡限制,處在一個幼稚期,所以反應到畫畫上面,他們的作品我們有時候真的是看不懂的,幼稚的時期畫的幼稚畫,但是如果讓孩子自己說,他們是能說出畫的內容的。 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了解誒孩子的繪畫心理髮展的基本規律,正確的進行引導。 


我們都知道,孩子天生都愛玩遊戲,通過家長參與和孩子進行繪畫啟蒙遊戲,孩子會很容易保持繪畫興趣,孩子的繪畫潛力也會逐漸的被激發出來。 這個在很多的教育機構中有應用到,但是作為我們家長來說,掌握親子繪畫心理學,通過簡單的小遊戲,不僅可以培養了孩子的繪畫興趣,而且在遊戲過程中完成了一次親子溝通, 增進了父母與孩子的親子關係,還能讓孩子的負面情緒得到很好的釋放,這麼兩全其美的事情,希望家長們不要錯過​​,孩子的童年稍縱即逝,我們作為家長要做的就是多陪伴孩子的成長。 這樣孩子的身心才會健康的發展。


親子繪畫遊戲中,父母應該親自進行遊戲活動示範,參與到孩子的繪畫過程中,這裡著重一個參與度,既然是遊戲,你不參與怎麼算是親子呢,方法很簡單,就是你畫一筆 ,我畫一筆。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家長都知道繪畫是開發孩子智力和了解孩子情緒的一個很好的方法,但是有時候你鼓勵孩子多畫畫,有些孩子就是覺得自己不會畫畫,或者覺得沒有爸爸媽媽畫得好,就總要求爸爸媽媽來幫自己畫。 這個時候,我們小遊戲的魅力就體現出來了,這時候,你就可以用,你畫一筆,我畫一筆的親子繪畫小遊戲,來打破這種“不敢畫”的畏難情緒。 


來舉個例子:


比如很簡單的題目我們畫一場雨,父母和孩子各畫一些小雨點,這些雨點可以是線條,可以是圓點,用各種顏色來畫也都沒有問題。 


在這裡一定要注意,是讓孩子隨意畫,自由畫,不要做約束,也不要教孩子怎麼畫。


作為家長,父母甚至還可以模仿自己孩子畫畫,孩子畫一筆,你跟著學一筆,這常常讓孩子樂不可支,自信心大增。 這樣孩子的繪畫興趣就會越來越濃厚,當我們家長在和孩子玩的時候就可以輕鬆的完成了參與度極高的興趣培養了。 


簡單的來說:“親子繪畫小遊戲就是通過父母參與的前提下,讓孩子感覺自由,沒有壓力,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進入到遊戲當中。 這種小遊戲,出去吃飯,或者是出去旅行,在餐桌上,在旅途中,或者是在景區休息的時候,拿一張餐巾紙、一支筆都能玩起來。” 


通過,親子繪畫中我們家長如何分析解讀孩子的繪畫作品呢?


親子繪畫中,畫畫是孩子潛意識的這一種表達,畫中的一些事物是他自己也不明白,或者不願說出來的感受,而這些感受或者情緒都可以透過孩子的繪畫作品表達出來 。


親子繪畫作品中孩子畫中不同的色彩、圖形、還有線條,都是在表達了孩子特有的經歷、想法、情緒和感受,甚至在親子繪畫的整個過程中還能幫孩子化解負面情緒。 增強自信心,減少孩子負面情緒的積壓,讓孩子在繪畫中更加自信,更加專注。


親子繪畫中家長如何開展親子繪畫心理療愈?


繪畫本身就有療愈作用。 這個理論依據隨處可見,在心理學中,很多心理分析師也是從繪畫中去了解一個人內心的潛意識。 從而針對性的給出治療方案。


比如以下這一張:“ 在伊拉克孤兒院裡的一個孩子,用自己畫的媽媽,來療愈自己” 



                這個孩子,在戰亂中失去了他的父母。


這孩子他非常想念他母親的時候,他就拿了一支粉筆,在冰冷的水泥地上,畫了媽媽的樣子,而這個孩子,把自己的鞋子脫下來,自己在媽媽肚子的位置,身體蜷縮並靜靜地躺著。


這部作品獲得了很多國際的獎項,也深深打動了很多人。 為什麼呢? 因為大家都能感受得到,這個孩子思念母親的那份感情,其實,這就是典型的繪畫心理療愈。


這個攝影作品中的孩子,是用自己畫的媽媽,來療愈自己。 表達出自己非常思念母親,渴望母親的擁抱,想獲得母親的愛。


這幅攝影作品中描述的是小女孩脫下了自己的鞋子,放在了媽媽腳下的位置,這就代表著他內心特別的尊重媽媽,雖然媽媽不在了,他還是那麼的愛自己的媽媽。 這個情感表達讓我們看到的人很受觸動。


我們了解到到,一張畫既可以表達出孩子對母親的愛,也可以看表達他渴望母親對自己的愛,同時,這幅畫是可以給到孩子安全感的。 如果這個孩子想要獲得一份母愛,哪怕媽媽不在身邊,只要有一隻粉筆,也是可以獲得愛的滿足。


2020年11月18日星期三

孩子睡不好,後果如此嚴重


 好的睡眠對人有多麼的重要。 但是報告顯示,長期睡眠不足的兒童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多。


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經研究發現,十歲以下的孩子中,每三個中就有兩個遭受過某種睡眠問題。同時,其他研究表明,睡眠不佳與糟糕的數學、讀寫成績也有關聯,另外,睡眠不佳的孩子有更多抑鬱症狀和焦慮障礙。


睡眠問題主要分為 2 大類:


Ⅰ) 睡眠障礙(Dyssomnias)


即睡眠本身質量問題


入睡困難、限制設定睡眠障礙、睡眠衛生不良、睡眠不足綜合症、打鼾和阻礙性睡眠呼吸暫停


Ⅱ) 類睡症(parasomnia)


即在睡眠中發生其他的身心事件或現象


夢遊、夜驚症、噩夢、節律性運動障礙如撞頭或搖擺


什麼是失眠


失眠,指無法入睡或無法保持睡眠狀態,導致睡眠不足。


通常指患者對睡眠時間和或質量不滿足並影響白天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從而引起人的疲勞感、不安、全身不適、無精打采、反應遲緩、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 失眠的最大影響是精神方面的,嚴重甚至會導致精神分裂。


而對於孩子,家長必須自己去找到線索,因為兒童不能用語言明確表達,他們很困。


更有趣的是,種種跡象表明,孩子睡眠不足的表現與成人完全不同。 成人會變得昏昏欲睡,而孩子"更趨於亢奮,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煩躁和生氣。" 事實上,很多時候兒童睡眠不足會被誤以為是多動症。


孩子們有與成人完全不同的睡眠需求,兒童和青少年對睡眠都有比成人更大的需求,孩子比成年人花更多時間在深度睡眠(Deep Sleep)及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  REM),而這兩個睡眠階段對人的身體機能及神經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那麼,正常來說,孩子需要多少時間的睡眠呢?


以下是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提供的各年齡層孩子睡眠指導方針:




Ⅰ) 新生兒

新生兒整個白天和晚上都在斷斷續續的睡眠,他們每24小時需要差不多14-17小時的睡眠。


Ⅱ) 嬰兒

在未滿一歲的時間裡,嬰兒一般需要12-15小時的睡眠,通常是夜間睡眠和幾次白天的打盹。


Ⅲ) 幼兒

在3歲前,孩子一般需要11-14小時的睡眠時間。 同嬰兒一樣,其中包括夜晚休息和白天的小睡。


Ⅲ) 學齡前兒童

3-5歲的孩子晚上需要睡10-13小時。 午休的頻率可以減少,但仍然可以用來補充夜間休息。


Ⅳ) 6-13歲孩子

學齡兒童通常每晚需要9-11小時的睡眠


Ⅴ) 14-17歲青少年

青少年每晚需要8-10小時的睡眠



睡眠對於童年和青春期的生理、智力、情感和社會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兒童睡眠問題會對認知及智力發展造成乾擾。 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對兒童語言發展、記憶和學習能力都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睡眠不佳,包括破壞睡眠的呼吸形式,與兒童較低的認知和智力能力,以及學習成績落後都有關聯。 睡眠呼吸障礙包括打鼾,張口呼吸,睡眠呼吸暫停,以及任何其他睡眠中呼吸受損的跡象。


睡眠不好的孩子在兒童期和青春期都有更大風險存在行為問題和心理困擾。 同時,有心理問題的兒童更容易有睡眠困難。 這說明睡眠同心理健康的關係是雙向的。


另一方面,從嬰儿期開始,睡眠質量低下會增加兒童發展為肥胖兒的風險。


嬰幼兒及童年早期缺乏睡眠會增加童年後期超重的風險。 睡得充足的孩子不太容易肥胖,並且白天消耗更少的卡路里。 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睡眠模式會影響人的體重和成年後其他方面的身體健康。 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關係,對他們的短期和長期健康都是一項重要投資。



以下,是 8 個方法,幫助孩子每晚睡個好覺。



1)  給孩子創造一個睡眠的固定時間 


正如成年人一樣,給孩子設立一個就寢時間有助於讓孩子進入睡眠模式。 包括睡前一段時間內不再安排讓人亢奮的活動,而是安排一些讓人放鬆的事情。


確保孩子快到睡覺時間前不會再做體育運動或是吃甜食。 平靜活動包括閱讀,洗個熱水澡,喝牛奶,抱一抱親一親孩子。 我們的身體需要這些信號來冷靜下來。 如果孩子足夠大了,不妨問問他,覺得什麼事情可以幫助他們的睡眠。 盡量每晚都和孩子重複這些“常規活動”,久而久之,他就知道,“是時候睡覺了”。


2) 保持固定的睡眠時間


一個固定的睡眠和起床時間是非常重要的。 每天固定時間做固定的事,可以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比如說如果你們要一起去看一部電影,有選擇的話,盡量看早一點的場次。


3) 堅持執行


孩子們睡前總會拖延。 他們想讓你多讀一個故事,多給一個擁抱和吻,多給他們一杯水喝,總之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晚點睡。


對於工作的父母來說,尤其難以執行睡眠時間。 他們白天沒有時間和孩子相處,只有晚上那幾個小時。 很多父母甚至覺得有些內疚。 但是不要為了給孩子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而感到內疚。 不要讓“拖延戰術”變成孩子自己的慣例。 用一種親切平和的方式給孩子設定一個限度。



4) 家裡每個人都參與進去


讓家裡的人一起準備好去睡覺,尤其當你的孩子年紀比較小。


把家裡的燈調暗,換上睡衣,一起洗漱刷牙。 孩子們喜歡熬夜的一個原因是“感覺自己會錯過什麼事情”。 讓他知道外面已經黑了,沒什麼事好做了,每個人都在睡覺了。



5) 不要將睡眠當作一種懲罰


千萬不要將孩子的不良行為與睡覺時間相關聯。 比如說,“如果你不這樣做,你就回床上睡覺去吧!” 相反,睡眠應該被視為一個正面、重要的事情。


比如說,你可以對孩子說


“每個人都需要睡覺,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長大,變得強壯。”


“今天好好休息明天你就可以好好玩。”


“睡覺對你的大腦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6) 不要和你的孩子一起躺在床上


有些父母傾向於和孩子一起躺在床上,幫助孩子睡覺。 但這事實上是在讓孩子覺得,他們需要你,沒有你睡不著。 那麼當你不在的時候,孩子還能睡得安穩嗎。


7) 教孩子學會自我平緩


讓孩子學著自己睡著是很重要的。 比如說,父母應該在孩子看起來平靜 ,睏意滿滿的時候把他們放在床上,而不是直到他睡著了才把他放在床上。 當孩子在小床上的時候給他們唱搖籃曲,然後逐漸離開房間。



8) 給孩子一個過渡對象


能幫助孩子緩和自己的一個辦法是給他一個過渡對象,比如說一個毛絨玩具或者一塊毯子,或是任何可以讓孩子感到舒服的東西。 以此,孩子睡覺的時候,就不需要父母在場了。


9) 音樂治療與睡眠健康


音樂能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減輕焦慮、調節血壓、心率及呼吸頻率,且通過肌肉放鬆及注意力分散等作用,可能對改善睡眠有良好的作用。



10)  家長要以身作則 (這一點很重要)


家人躺在孩子身邊,玩著手機不說話,孩子就能自主入睡? 


沒那麼簡單


孩子看你還沒有睡,他也不想睡。 所以家長要以身作則,在陪孩子睡覺的時候,不要再做其它的事情。


2020年11月8日星期日

讓寶寶愛上吃蔬菜的小技巧

 目錄

蔬菜和水果在飲食中可謂是一對好盆友,不僅可以提供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素,還是維護寶寶正常發育所不可或缺的食物。 但是,很多的孩子拒吃蔬菜,無數的父母為此傷透了腦筋。 其實,只要掌握一些小技巧,就能輕鬆地讓孩子愛上吃蔬菜。


家長以身作則 

有些孩子不爱吃蔬菜,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也不爱吃。国外的研究人员曾用切薄片的红色彩椒,试验孩子吃蔬菜的情况,结果研究人员连哄带骗、威吓利诱,都比不上父母亲自吃一口蔬菜的效果好。因此家長應以身作則起榜樣作用,吃飯不挑食,切忌當著寶寶面說這菜不好吃那菜味不好。 也不能因為寶寶不喜歡吃某種菜,就不再做那種菜,這樣做等於給寶寶加深不良印象。当孩子勇于尝试新的蔬菜,或把原本不喜欢的菜吃完了,别忘了给点掌声,鼓励他们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蔬菜熬粥或拌飯

寶寶添加輔食之後,可以經常給寶寶熬菜粥。 砂鍋裡加大米、水和去油的高湯文火慢燉,粥快熬好時加入素肉餡,快出鍋時將蔬菜(尤其是綠色葉菜)剁碎調入粥中,比例一般是粥菜各半,不放鹽,只滴入一至兩滴醬油上色即可。 蔬菜品種每天都換! 也可以把剁碎或搗成泥的蔬菜加到米飯中。 要知道寶寶的口味是一張白紙,都要靠大人來培養。


蔬果磨牙最健康

寶寶一歲左右,乳牙長了不少之後,家長可以把黃瓜、胡蘿蔔、芹菜、彩色的柿子椒、蘋果、梨、桃子等可生吃即食的蔬菜水果洗淨切成粗條/塊,讓孩子隨時用手抓來吃。 不僅可以滿足寶寶牙癢想咀嚼的感覺,還可培養寶寶愛吃蔬菜的好習慣。 但家長要注意監護,不能讓寶寶吞入大塊的蔬菜水果,避免造成窒息。


讓水果如影而伴

確保家裡經常有2~3種新鮮水果,或是準備一些家庭自製的水果汁放在冰箱裡,以保證充足的供給,培養寶寶健康的飲食習慣。 如在早餐的麥片粥裡可以放幾片香蕉或梨;午餐後放幾片蘋果,晚餐後放點桃子;在等待吃飯時,讓寶寶吃蔬菜棒,比如胡蘿蔔棒和黃瓜棒。


蔬菜做餡無法剔除

將蔬菜剁碎後與素肉和在一起做餡,包成餃子、包子或餡餅,讓寶寶不愛吃的蔬菜化為無形,輕鬆入肚。 還可以把蔬菜切碎或搗成泥和入面中,製成各式糕點,或與味道香甜的水果一起放入攪拌機裡做成果蔬汁。


讓寶寶愛上顏色

許多蔬菜、水果有特殊的顏色,如紫甘藍、胡蘿蔔、彩椒、櫻桃等,過於鮮豔的色彩也可能會引起寶寶的恐懼。 媽媽們可用小朋友可以接受的方式來教育,如可告訴寶寶:吃了紅色的菜菜和水果,就會像白雪公主一樣有著紅撲撲、漂亮的臉蛋哦。


變變形狀變變味

大部分的小朋友可能無法接受太酸的水果,可將水果放的較熟後再吃。 也可以試試混合甜的水果、加些沙拉醬打成果汁(不濾渣),或是切成寶寶喜歡的形狀來吸引小朋友嘗試。


借助人物力量

有些孩子跟學校老師緣深,老師說什麼都願意照做,非常聽話。家長可以跟學校老師配合,借助老師的力量慢慢引導孩子。除此之外,家長平日在家可以有意地給寶寶講一些關於蔬菜、水果的故事。 比如大力水手吃菠菜、愛吃胡蘿蔔和青菜的小白兔、吃豆豆長肉肉等等,這樣很有效。


買菜烹調帶著娃

每次去超市或菜市場採購蔬菜的時候,最好帶上寶寶,讓他們挑選自己喜歡的蔬菜。 烹飪的時候還可以讓他們幫忙,比如擇菜、清洗等,讓寶寶有參與感。 尤其是吃自己挑選的蔬菜時,寶寶會很興奮容易產生自豪感,吃起菜來也就感到格外香。


當然家長做菜時也要講究烹調技術和方法,由於寶寶年齡小,牙齒發育不好,咀嚼能力差,做菜時應把菜切得碎些,燉得爛些。 特別要注意色彩搭配,經常變換花樣,才能引起寶寶的食慾。


爸爸媽媽不可不知讓孩子參加課外活動的重要性

  目录 南無阿彌陀佛 爸爸媽媽不可不知讓孩子參加課外活動的重要性,不僅可以增長了見識,還可以讓其成熟、懂事。同時有助於孩子,在申請學院、大學、面試實習等目標時,學生的技能和潛力往往只能透過課外活動來體現 。 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家長和學校的關係關係 透過課外活動,可以提升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