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會感到疑惑,先聽我講個故事。
記得當時,正好在玩搭積遊戲,剛好有個孩子的搭積木倒了,便急得大哭,坐在地上說什麼也不做了。 這時媽媽立刻拉下臉:“這有什麼好難過的,不要哭了”。
沒想到孩子哭得更大聲了,於是她耐著性子趕緊安慰說:“加油,寶貝,堅持,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聽到這句話,孩子竟然大力地推了媽媽一下,場面實在難堪,為了趕緊熄滅這場戰火,媽媽不得不繳械投降。
“媽媽幫你,你看這多簡單啊,媽媽做的到,你怎麼做不到呢?”
據家長所言:“孩子的情緒是非常暴躁的。做任何事情遇到困難,或者受挫了之後,就會大哭、打別人、用頭撞牆...孩子的父母都嚇壞了,實在不知道怎麼辦。” 聆聽到這裡,大概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其實,我們這麼做是在破壞孩子對挫折的「感覺」
比如:“ 為了讓孩子不要哭鬧,或者放任他不管,否定孩子對挫折的「感覺」,久而久之,孩子情緒無法被釋放,就陷入習得性無助。
空洞地給孩子加油打氣,這種鼓勵反而變成一種期待的“壓力”,壓得他喘不過氣,情緒失控。
或者,索性——「我幫你做,你按照我的方法來」……直接剝奪了孩子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的體驗,孩子根本沒有機會鍛煉對挫折的「感覺」,更別提這種包辦代替讓孩子最直觀地認為 “原來爸媽覺得我是不行的”。
這樣長久下來,遇到問題孩子會憤怒,“打別人”,實際上是我們無意識讓孩子形成了把“失敗感”歸咎在他人身上的思維習慣。
孩子所有的“脆弱”行為背後,都有對應的心理原理
例如:“ 孩子接受不了失敗,不是輸不起,而是因為孩子們的心理認知發展還沒成熟,他們對一件事的認知判斷能力跟成人是有差異的。
孩子遇到挫折就大哭,並不是玻璃心在作怪,而是因為情緒調節力不夠好,大腦還不具備主動教他們辨別情緒,憤怒時如何控制情緒的能力。
孩子遇事喜歡放棄甚至厭學、輕生,很大程度,是很多爸爸媽媽錯誤的教養方式,讓他們感覺“受傷”,“壓迫”甚至“崩潰”了等。”
如果我們不去了解,就很可能好心辦壞事,強行把孩子拖入“抗挫能力差”的境地。
我個人建議爸爸媽媽平時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多進行互動——“抗挫力遊戲”,幫助孩子建立對挫折的正確認知。
Ⅰ) 同理心原則:
理解孩子的挫折感受,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
Ⅱ) 情緒命名法 :
教他識別不同情緒感受,讓他的情緒自控力更加自如
Ⅲ) 延遲滿足法:
培養耐心,讓他堅持做一件事情的時間越來越長
抗挫力不是與生俱來的
那些內心強大的人,大多是從童年時起,父母就慢慢幫助他樹立了“面對挫折”的正確認知。尤其是在孩子2-6歲,這個時期孩子的比較意識、競爭意識大大增強.....由此產生的不少自然挫折,正是極好的挫折教育時機。
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
通過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我們可以幫助到孩子面對挫折時不再崩潰大哭,漸漸地讓孩子們擁有“嘗試”的信心和勇氣,提升專注力、時間管理能力、自控力和自主學習力自然得到提升。
最重要的是,這些能力會讓孩子受益一生,而這些能力的培養,就在孩子2~6歲的關鍵期,每一次孩子遇到的挫折中。反之,如果在這個時期沒有得到爸爸媽媽的及時疏導和關注,就容易陷入負面情緒之中,一蹶不振,長大後無法很好地面對挫折,遇到坎坷甚至出現抑鬱、輕生的想法。
因此,如果能夠讓孩子們在童年時期就發展良好的抗挫力,那麼將來孩子的成長會更好,也能適應未來的社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