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2日星期二

如何利用遊戲化思維 提升孩子的學習動力


 

首先,後學給大家推荐一本書叫《遊戲力》。 這本書的作者叫做“勞倫斯.科恩(Lawrence J.Cohen,Ph.D.)”,是一位資深的兒童心理學家。 這本書寫的相當不錯中肯,有切實的分析,是一本可以精讀的書。                       


遊戲化不僅僅是做遊戲,它代表著更深的含義。 其實最關係的核心是用嚴肅的心態,用遊戲的過程,用遊戲裡的設計來設計課程,去解決孩子的問題。


最大的原因是有的小朋友左右腦開發比較快有的比較慢。 對於,左右腦開發比較慢的小朋友來說是無法預測未來的。 如果用說教的方式,孩子會反感,這就需要我們大人當一個輔助,把困難形象化,這樣小朋友會更容易去理解,從而更好的溝通。


所以,當小朋友不願意去某件事情的時候,我個人建議爸爸媽媽可以不要用說教的方式,而是將困難幫他們具體化,現實化,這樣會比較好點。



那麼要怎麼樣利用更巧妙的方法和小朋友溝通和交流呢?



比如在末些玩時候,我們大人在玩遊戲時都會沉迷於遊戲中。 為什麼遊戲能給人帶來快感呢,我來分析下,遊戲有兩個元素:


1) 核心元素


核心元素就是目標和規則


遊戲的目標都往往設置的比較簡單和短期。 這樣容易讓人產生興奮起來。 而好遊戲的規則一般都比較簡單明了,同時也容易讓人上手。 所以我們面對小朋友不願意做的事時候,我們可以設計一種遊戲化的引入。


比如說:“比一比”


2) 延伸元素


陳述性的知識


這類學習以記憶為主——這種可以用家庭小比賽來引導。


又比如說:“新博圍棋裡的關,就是一種遊戲化的設置。”


3) 規則性的知識


我們都可以用角色扮演。 比如說我們之前用的扮演英雄人物讓大家安靜下來。 喜歡打鬧不守規則的娃,我們也可以化身同齡人,用對抗的方式,讓他們明白分寸,體驗這個結果帶來的問題。


4) 流程性的


比如說:“小朋友不肯做作業啦,我們都可以積分、寶石、打卡這種方式來引導。”


孩子喜歡打遊戲,關鍵的原因是通過遊戲可以讓給孩子帶來了心流的感覺。 所以讓孩子們專注於其中不可自拔。 那麼如果我們可以讓孩子在學習上產生或者說製造出一流的感覺,那孩子是不是自然也會喜歡上學習,沉迷於學習而不可自拔。


接下來,我們看如何利用遊戲的上癮機制,提升孩子的學習動力


1) 從事形象


其實人天生都是喜歡學習的。 學習是生命的天性,學習是生命的內動力,就像是尋找食物一樣,屬於人的強烈的本能。 這就像玩是人的天性一樣,學習也是人的天性。


剛出生的小孩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渴望了解這個世界。 一歲多剛會說話,不停的去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 而到了兩三歲又開始追問十萬個為什麼。


從事形象,在學習這件事情上是滿足的。 為什麼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好像孩子不喜歡學習了。


所以我們應該在後面的幾個條件當中去找原因:


Ⅰ) 首先說孩子在學習上有清晰的目標嗎?


Ⅱ) 我們有跟孩子探討過這個話題嗎? 像遊戲當中,就比如說王者榮耀,有終極目標有階段性目標。


Ⅲ) 那我們有跟孩子在學習上,有探討過孩子的遠期目標是什麼嗎?


Ⅳ) 近期目標是什麼嗎?


Ⅶ) 有過這樣的溝通嗎?



而且有沒有想過我們跟孩子探討過的,所設定的這些目標,是他跳一跳能就夠得著的嗎? 所以如果孩子在學習上沒有目標,或者說沒有清晰的目標,那他很難在學習上找到心流的感覺。



2) 及時反饋


孩子的成長環境得到孩子的反饋,可能是造成讓孩子對學習逐漸失去興趣的一個重要原因。


還是結合遊戲給到我們的經驗,一起來看一看在學習上我們應該給到孩子怎樣的反饋,才能保證孩子學習的興趣。


遊戲一定是迅捷的、及時的反饋。 所以我們在反饋的時候注意事項第一個就是,迅捷的、及時的。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給到孩子學習的反饋是什麼呢? 寶貝,你要好好學習,等你 你將來考上了好大學,你就會有好工作,你就會有好的人生。 有這麼給反饋的嗎? 孩子沒有感受到當下的反饋,怎麼能愛上當下的事情呢? 那小米遊戲呢? 遊戲給他的反饋無論是聲音,還是畫面、裝備、金錢,他都是迅速的、及時的,是這樣嗎?


所以在這裡其實涉及到一個心理學效應。


大家很多人都有顆瓜子,不知不覺嗑瓜子,一個小時一斤瓜子下肚了。 你想,拿起一顆瓜子進入口裡散發出的香味,瞬間進入的大腦。 整個過程發生的迅雷不及掩耳,然後一顆一顆顆下去,每一次小小的辛苦就能夠得到一份小小的獎勵。


所以及時給到孩子反饋很重要。 這是我們說,在學習上給孩子反饋。


我們第一要注意的是,要及時的細節的給到孩子反饋。 我們不僅要給到孩子及時的反饋,而且我們給到孩子的反饋還應該是正向的積極的反饋。


大家要知道,遊戲是從來不會懲罰人的。 可能玩的並不好,他也會給你一些鼓勵,但是沒有懲罰。 所以有句話叫做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這句話不一定絕對正確,但是反正一個不愛學習的孩子一定是懲罰出來的。


大家要知道,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被反饋給養大的。


當下的、即時的、正向的、積極的反饋怎麼給呢?


比如孩子在寫作業,那我們可以給及時的、正向的、積極的反饋是什麼呢?


Ⅰ)  寶貝,媽媽看到你在認真的寫作業。 一定感到特別開心是嗎?


Ⅱ) 寶貝,你看到自己寫出的工整的作業,你一定為此感到特別的驕傲,是嗎?



當下以孩子的感受,同頻在線,這就叫做及時反饋。 孩子任何的一個行為中都有一個值得肯定的地方,這就是用放大鏡來看優點,顯微鏡來看缺點。


所以我們要跟孩子當下的正向的感受同頻在線,給到孩子一個,正向的及時的反饋。 我們要學會在孩子的行為當中,找到孩子正向的一些行為,正向的感受給予及時的反饋。



3) 有主控感~這裡我們要清晰的和孩子達成共識。


學習的主人是誰? 當然是孩子而非家長。


但是我們經常的,聽一很多家長講:你看看你怎麼給我考這點分呢? 趕緊給我做作業。 看似一句無心的話,讓孩子明白了,我是在為誰寫作業。


如果孩子都感覺不到我在為誰寫。 一個人在給別人打工,他會有積極性嗎?


所以說我們在一起非原則性的問題上,經常要強化孩子這樣的認知。 學習是你的事情,你來決定,你來安排,媽媽聽你的,你說了算。


只有用這樣的去跟孩子去溝通,孩子在學習上才能感到有種主控感。


4) 有快感~就像前面我們去回應孩子的感受。


Ⅰ) 寶貝,媽媽看到你在認真的寫作業。 一定感到特別開心是嗎?


Ⅱ) 寶貝,你看到自己寫出的工整的作業,你一定為此感到特別的驕傲,是嗎?


我們用這樣的語言,就是在強化學習帶給孩子快樂的感覺。


5) 有成就感。


讓她感受到自己努力付出取得的成就感。 大家知道一件事情只有讓他產生快樂的感覺,內心有了力量,他才會選擇飛揚。



如果說孩子在學習上沒有動力,沒有積極性,不喜歡學習。 我們就來檢測一下,在剛才的5個環節:從事形象清晰的目標、及時的正向的積極的反饋、有主控感、有成就感和 有快感。


這樣的5個條件上面是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 哪個環節出問題,我們及時在哪個環節上做調整。



2021年6月17日星期四

如何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其實方法很簡單!






筆者:“ 翁老師您好,我家孩子上小學了,不肯認真學習,對學習方面無所謂,對作業應付了事,字也很潦草,只顧看電視玩電腦,或者和同學玩。 我要如何激發他的學習興趣? 請翁老師指點,謝謝!”


翁老師:“ 學習本來是每個人的天性,每個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孩子在小的時候,都喜歡問這問那,經常會問各種各樣的問題,這種現象充分說明了孩子對這個世界 充滿了好奇心,這種好奇心其實就是學習的興趣。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有的孩子的學習興趣會慢慢消失,甚至出現厭學、逃學等問題。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原因可能多種多樣,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家長教育方式的問題。”


那麼家長該如何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呢? 我建議從下面幾點進行嘗試!


1) 不過分看重學習成績


作為家長,一定要正確的看待分數。 分數固然能反應學習情況,但分數往往也有一定的偶然性,考試分數出現波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當孩子沒考好的時候,孩子自己心裡也不舒服,這個時候更需要家長的安慰和鼓勵,而不是批評。


小學低年級階段所學的知識非常有限,即使孩子當時掌握的不是很好,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大腦不斷地發育成熟,也會很快掌握這些知識。 因此,在這個階段的重要任務是保護孩子學習的興趣,而不應該因過分看重學習的結果而挫傷了孩子學習的興趣。


在小學階段,保護好孩子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學習成績更為重要,只要孩子有好的學習習慣,成績就不要過於計較了。


2) 給孩子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蘋果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的果園玩,看到很多小朋友在摘蘋果。 孩子們蹦著跳著從樹上摘下蘋果,有的用水沖衝,有的洗也不洗,擦擦蘋果皮就把蘋果吃掉了。


再看看這些孩子平時在家裡吃水果,都是爸爸媽媽把蘋果皮削好了,把蘋果切成片,擺在果盤裡,牙籤插好了,遞到手上,孩子們還一副懶得吃的 樣子。


這就是我們說的“跳一跳摘到的蘋果”。 對孩子學習也是一樣,家長要把對孩子的期望值設置在合適的水平。


既不要大包大攬,直接把“蘋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則孩子就沒興趣;又要確保這個目標是孩子跳一跳能碰到的,否則就會讓孩子失去信心。


3) 放大孩子的成就感


我個人覺得,家長在學習上不要大包大攬,但是在培養孩子自信自強這方面要有意識地作為。


我讀中學的時候,有一次在全班第一個做出了老師佈置的某個難題,老師從講台上奔過來,摸摸我的頭問,你現在的感覺是不是比吃了一顆糖 還要高興? 我說是的。 從此以後就喜歡上了學習,認為自己學習行啊。 這就是鼓勵和成就感的魔力。


小孩子要鼓勵,要給他成功的體驗,培養孩子的成就感。 有成就感才會有興趣。


4) 千萬不要為了面子而逼孩子


有些家長喜歡攀比,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聰明? 人家第一名,你呢? 這樣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別人笨”的心理定勢,甚至產生“媽媽喜歡別人”的抵觸情緒。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為基礎。 孩子現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較合適的目標,千萬不要因為別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麼高。


不要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而逼著孩子讀書,在壓力下讀書是做不好的,要發現孩子的特點和長處。


5)  用“限題計時”提高效率


比如有的孩子剛進小學時,做數學口算題目比較困難,家長可以藉鑑體育訓練中“分解動作”的做法,40道題目,孩子一下做不完,家長可以把題目分成8組,每組5 道題,做完一組再做一組。


可以用“限題計時”提高效率,譬如每做對5道題,記下時間後進行比較,或者“限時計數”的辦法——給他10分鐘看他做對幾道題。 這方法同樣適用於抄寫詞彙等作業。


把一個比較困難的大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任務,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是家長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體驗成功、提升自信心和興趣的有效方法。



6) 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我記得小時候,生物老師教我們養小球藻,在一個廣口瓶裡放上自來水,每天往水里吹氣,慢慢水的顏色變綠了;還讓我們把蚯蚓剪成若干段後, 埋入泥土裡觀察如何慢慢長成一條條蚯蚓來……我覺得這就像變魔術一樣,那個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做一個生物學家。


後來物理老師教我們做礦石收音機和晶體管收音機,自己裝的收音機接受到廣播的那一刻,我真的太興奮了,我又想做一個無線電發明家。


其實這些動手的小實驗很容易操作,家長完全可以帶著孩子做,對於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動手能力、探究習慣非常有用。


此外還有一些用遊戲學數學的方法,比如小一點的孩子搭積木,從中可以了解三角形、長方形、圓、半圓等圖形概念和紅、綠、黃等顏色概念,還能養成觀察、記憶、 想像、合作等習慣;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用撲克牌算24點,等等。


筆者:“感謝翁老師今日的分享,謝謝您 老師 感恩之心 !”


翁老師:“不必客氣!”









2021年6月13日星期日

靜下心來 聆聽孩子的心聲

 目錄




因為愛您  所以我學會了靜下心來聆聽您的心聲


當了媽媽八年,在頭兩年裡,我挺焦慮也挺好學的,看很多育兒書、公眾號和在線課程,渴望了解孩子、渴望在育兒路上有正確的指引,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 在孩子2歲大時,我走自我成長路線,一切的風景,都開始變化。


還記得初為人父母時,興奮、喜悅、開心、幸福滿滿,視為寶貝,形容他天真活潑可愛,想盡力給他全世界的美好。 隨著孩子的長大,由當初的喜悅開心開始焦慮、生氣甚至打罵,當初的可愛慢慢被定義為叛逆,開始變得像文章裡所說的手足無措呢? 怎麼會這樣?


實際上,所謂的孩子的叛逆,是孩子自我意識成長,他在用他的行為告訴世界,他在長大了,他需要尊重、他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他希望您聆聽他的心聲,他 是獨一無二存在的生命體。


當愛被不理解所代替,和孩子的溝通渠道被阻斷,親子關係變成生命裡難以言說的痛楚時,作為成人,不得不反思,我們究竟做錯了什麼。


我們總以為自己在孩子麵前擁有權威,總感覺自己可以像國王一樣對孩子發號施令,總以為是為孩子好,但如果不去了解孩子的需求,不考慮孩子的感受,不尊重他們作為一個個體 的人格尊嚴,你和孩子之間的鴻溝將永久性的難以逾越。


而真正在鴻溝之間架起橋樑的是——我們願意去了解孩子的心願,願意去傾聽孩子的需求,甚至就只是認真地聽他講一句“廢話”而已。


這份了解,是無論發生什麼事。 只要你都願意蹲下來,站在和孩子一般的高度聽孩子講述屬於他們的故事、情感和需求當孩子的獨特性被你聽見了,你和他們的溝通才會變得通暢順利。


親子溝通問題 ,我們常見的場景:


場景一 :父母想要靠近孩子,孩子卻一味地躲閃,躲閃到網絡遊戲的虛擬世界中。


場景二:父母想要和孩子談談,剛一張口,就被孩子一句話堵死:“知道了,別說了”。


和孩子溝通之前:管住自己的嘴,聽孩子說


家庭教育家林巨老師在他的書《媽媽,請這樣愛我》中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放學的時候,月月媽媽來接月月,老師很抱歉地告訴她:“月月的 臉被小朋友抓了,臉上有3道長長的划痕”......月月媽媽急了,沒等老師講完,衝著孩子大喊起來:“以後碰到這種事情就還手 ,記住沒有”! 月月似懂非懂地看著媽媽,只是木訥地點點頭,剛想要說點什麼,但被憤怒的媽媽拉著回家了。


相信任何一個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傷都有說不出來的滋味,孩子疼痛,家長們心中的疼痛更容易被激活,甚至被憤怒淹沒,想要替孩子做點什麼。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成人一味地捲入,並沒有去理解孩子在這件事中的感受,沒有給予孩子傾述的機會,那麼,我們就把孩子推向了更孤立無援的地步。


後來,老師和孩子溝通才發現,其實,孩子本不想用媽媽教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她想要躲,不想要打,她有自己處理事情的方法。


如果根本不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也不讓孩子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強行灌輸、侵略,會讓孩子的內心處於衝突混亂中,也讓親子關係變得生硬而強勢。


要認識到:孩子在遇到問題時,更需要被傾聽的力量。 他們需要在被傾聽中得到尊重、看見和接納,在被傾聽的環境中,獲得成長的心理營養和積極的力量。


傾聽:是孩子給予你了解他的一扇窗


“在每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存在一個宇宙,它以無限的廣度和深度而存在著。孩子的宇宙是美好的,充滿靈性和神奇,而大人們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蒙蔽 ,忘卻了這一遼闊的宇宙。不管是為了我們的孩子,還是為了我們自己,還是為了我們整個人類和宇宙的未來,我們都應該對此來自'孩子的宇宙'的呼聲,予以關注和回應

。 ”——日本臨床心理學家河合隼雄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是想要被愛和被看見的。 他們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向我們傳遞信息。


從他們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再到用語言或模糊、或明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這其中都離不開養育者對他們的關注和傾聽。


理解孩子的某種感受和需求,拉了、餓了,口渴了,還是害怕了、開心了,憤怒了,這些都需要我們耐心去傾聽。


我們去了解一個孩子內心浩渺的宇宙世界,需要保持真誠的耐心以及無比虔誠的對孩子的尊重,才可能傾聽到孩子想讓我們了解的聲音,在靠近他們的路上變得無比親密又安全。


平等而有愛的溝通,就是你會尊重孩子表達的需要,傾聽孩子表達的內容,並從表達的內容中去理解到孩子此時此刻的情感。 溝通渠道變得平行而獨特,溫暖而靈活。


而最終,讓我們與孩子心與心的在一起的,就是——“你聽見了我,你懂我”的這種情感。


傾聽孩子,我們可以怎樣做?


1) 站在和孩子一樣的高度,保持眼神交流


當我們能夠蹲下來和孩子談話,其實就是讓孩子明白,他們和我們一樣,是作為一個獨特的人的存在,理應得到重視和尊重。 他們說的話即使是無聊的、瑣碎的,芝麻般大的小事,我們也會認真傾聽。


2) 在傾聽的過程中保持好奇


如果你持續對孩子所講的內容好奇,那麼也許他們會沒完沒了地講很久很久。 比如,你可以用一些詞語來回應他:


“是真的嗎?”“啊,為什麼呢?”“接著又發生了什麼,然後呢?”“你能告訴我具體發生了什麼嗎?”“你是怎麼想的呢?”


當我們對孩子的內心宇宙保持足夠的好奇,而不是先貼標籤的自以為是,也不是想當然的論斷,你會從孩子身上學到很多,也會更加了解孩子世界的有趣精彩。


3) 不能一邊做其他事情一邊敷衍孩子,傾聽時需要保持專注


很多孩子在和父母講話的時候,父母要不是在看手機,要不就是在玩遊戲,孩子的講述變得“對牛彈琴”,久而久之,孩子一定會失去想要和你溝通的慾望。


父母不能專注的聽孩子講話,孩子感受到的是不被關注,是自己不重要,是沒有存在的價值感。 一種敷衍和漫不經心的態度足以讓一個孩子打消和父母溝通的念頭。 所以,當孩子要急著和你分享故事的時候,一定不要把他們推開。 專心專注地、全然地看見他們,就是給他們最好的陪伴。


4 ) 傾聽時,對孩子表達的事情要給予有效回應


有效的回應,是你要真切地理解孩子所呈現的需求。 比如,他們得了獎狀,就想第一時間告訴你,你所需要回應的是為他們感到驕傲,覺得他們做得這件事相當了不起。


當他們被同學不友好的對待,和你分享時,你所需要回應的是能感受他們的失落和無助,你可以做他們的後盾,讓其無論何時都可以向你求助。 有效的回應,是在傾聽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孩子的需求以及問題,提供全然的共情和他們需要的幫助。


5) 當父母有情緒時,傾聽要及時暫停


每一位父母都不是完美的父母,也會有各種負面情緒。 當我們被情緒所影響,無法做到傾聽孩子時,要及時暫停,而不是嫌棄孩子吵鬧、頑皮,不懂事。 任意給孩子的胡亂評價都可能讓孩子打消和我們溝通的意願。


所以,當我們疲憊不堪的時候,可以對孩子說:“今天我累了,沒有精力聽你講有趣的故事,明天吃完晚飯後,我們再聊聊好嗎?”


又或者,“媽媽今天心情不太好,想一個人靜靜,你可以一個人玩會兒嗎?等媽媽好點了就來找你,可以嗎?”


相信,當平靜的對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孩子也會在傾聽中去尊重你此時此刻的需求。


要相信,一個被傾聽長大的孩子,他們會擁有強大的溝通能力和愛人的能力。 因為,在被傾聽中,他們已然收穫了愛。











2021年6月12日星期六

孩子出現言語功能障礙該怎麼辦?

 目錄






3歲的孩子還不會開口說話,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只是“貴人語遲”,再大點就好了。

但是,據兒童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在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中,不需要干預能自行發展語言的孩子僅佔7.624%。 其他孩子如果不及時干預,會進一步加重,特別是6歲以後的孩子,差距非常明顯。

如何發現兒童語言問題?

1 ) 孩子說話晚或聽不懂大人說話,兩歲仍無任何詞彙出現

2) 三歲仍無任何句子出現,言語不連貫或只會模仿大人說話

3) 三歲之後說話模糊不清難以理解

4) 五歲以後句子仍常有錯誤

5) 學習困難,越長大越不說話

兒童言語問題原因是什麼?

包括各種原因,如聽力障礙、發育障礙、智力障礙、大腦損傷(如腦外傷、感染、腦癱、缺血缺氧性腦病等)、發音器官結構異常(如唇齶裂)等因素造成兒童的語言 能力發展受到限制,從而造成諸如語言發展遲緩、語音清晰度差(口齒不清)、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障礙、語言流暢度缺陷(口吃)等語言障礙。

常見言語訓練的方法

Ⅰ) 呼吸訓練

正確控制呼吸之間的氣流,是發音的基礎,發聲和構音必須靠呼吸做動力,當形成一定的氣流壓力時,才可以發聲。

Ⅱ) 口部的運動訓練

運動性構音障礙與發聲有關的呼吸器官、喉頭、口腔、下頜、舌、口唇等功能障礙密切相關。  

Ⅲ) 構音訓練

構音訓練要按照語言發育的規律,並與視覺、觸覺等功能密切配合,從易到難訓練。  

Ⅳ) 構音器官訓練

由於口腔肌張力異常和全身異常動作使得患兒不能靈活地控制構音器官、口唇、舌等,  嚴重影響發聲,因此應該特別加強構音器官的訓練。

口腔動作的訓練,應從進食功能開始,利用吃東西的方式來訓練兒童正確的吸吮,咀嚼和吞嚥技巧,由此來增加對下頜、口唇、舌的控制能力。

Ⅴ) 發音訓練

進行發生訓練時要摒棄先練聲母、韻母再練詞語、句子的傳統方法,應先從擬聲詞和較常用的詞語入手,爸爸,媽媽等。

Ⅵ) 視覺的追踪,對視訓練

拿兒童喜歡的物品或食物,放在兒童的眼前,移向不同的方向,可呈垂直方向,平行方向,環轉,吸引兒童的目光對視,運用多種方式,吸引兒童,達到兒童索要的 慾望,要求他看自己的眼睛後,達到他的需求,如果不配合可用手固定其頭部,只要他看一眼,就滿足他等,達到對視的效果。

Ⅶ) 對事物持續記憶的訓練

先讓兒童注視一件感興趣的物品後,可用布遮住,讓孩子去找,讓他認識理解到布下面的東西仍在。

Ⅷ) 認知理解能力的訓練

先讓兒童理解日常生活用品,以及五官,日常動作名稱,再利用卡片讓其與實物配對,卡片配對的學習,增加詞彙量,也可完成一些簡單的指令,及動作模仿,如:把杯子給 我,帽子戴頭上,拍手,跺腳,睡覺,梳頭等。

Ⅷ) 發音表達的訓練

有的兒童存在構音器官的運動功能障礙,則可進行訓練,包括:咂唇,伸舌,左右擺舌,上下捲舌,鼓腮,彈舌,吹氣,張閉嘴訓練等。 訓練前期主要以誘導發音,增強主動交流能力為重點,訓練中後期主要以語言表達的清晰度和自主說話兩個為主。

家長在其康復過程中扮演著最重要角色

當孩子發聲時,要立刻與其對話和應答。 即使說不成句,也應點頭示意,反复教他,啟發他想要表達的話語。 要多表揚或誇獎,避免過多的批評和指責,讓他們樹立學說話的信心。 要利用孩子的各種要求和慾望,鼓勵他們發聲的積極性。

唱歌對於發聲活動很有好處,它不但有助於形成言語呼吸,增加其長度,加大發聲的力度,而且有助於兒童學會變換自己的嗓音。 教育要持之以恆,語言的矯治和語言發育遲緩康復訓練訓練是長期而艱苦的,家長要有極大的耐心和毅力,這樣才能有收穫。

當孩子出現語言發育遲緩或者障礙,建議家長帶孩子到專科醫院~言語治療部,給孩子做一個系統的康復評估,並給出一個為孩子定制的治療方案,讓孩子可以說一口流利順暢的語言。



爸爸媽媽不可不知讓孩子參加課外活動的重要性

  目录 爸爸媽媽不可不知讓孩子參加課外活動的重要性,不僅可以增長了見識,還可以讓其成熟、懂事。同時有助於孩子,在申請學院、大學、面試實習等目標時,學生的技能和潛力往往只能透過課外活動來體現。 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家長和學校的關係關係 透過課外活動,可以提升良好的師生、家長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