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9日星期三

動物輔助療法


在心理諮詢與治療領域,在動物的協助下進行有明確治療目標的干預方法被稱為動物輔助療法(Animal-assistedTherapy,簡稱AAT)。

1961年,在紐約執業和授課的精神分析師、臨床心理學家BorisLevinson博士在美國心理學會(APA)的年會上發表了自己在臨床工作中的一個意外發現。 在一次治療中,Levinson遇到了一個有嚴重表達和溝通問題的孩子。 一次偶然的機會,這個孩子與Levinson的狗狗Jingles共享了幾分鐘的獨處時間。當Levinson回到房間時,他驚喜地發現這個不願開口的孩子正在與Jingles“對話”。而且,在後續的研究中,Levinson發現這一次的情況並不是個例——狗狗的在場也幫助了其他在治療中沉默不語、有表達困難的孩子(Altschiller,2011)。Levinson因此成為了第一個提出“寵物療法(pettherapy)”的人,而他這個偶然的發現也促成了我們今天所了解的動物輔助治療的發展。

科學家研究發現,人多與小動物接觸能改變心情,減輕精神和心理上存在的病症。 

原理是人和動物之間充滿著獨特的深情和友善,正是這種友愛中,人類因對小動物的關愛而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英國劍橋大學1991年的研究報告指出,許多患者與一隻小狗或小貓相處後僅幾個月,原先的頑固性病症,如偏頭痛、腰背疼痛等就會得到減輕。 紐約州立大學的研究發現,伴侶動物可直接使人的感覺變好,使環境變得更安全。兒童孤獨症患者長期和小動物接觸交流,慢慢就會變得願意與人接觸了。

心理學家調查顯示:在500名少年中,其中97%的孩子稱家養的動物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而自己是“它們惟一的保護者。”對成年單身者來說,家庭寵物對他們所起到的心情撫慰功能更是明顯。波恩心理學教授因霍爾德·貝格勒也對家庭寵物,尤其是狗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得出的結論是:狗是當家庭發生重大變故時,最重要的陪伴者。75%的接受調查者同意他的結論,並且認為寵物極大地消除了他們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和不愉快。

這是動物的魔力,也是人類渴望溫暖與友情的魔力使然。對這種魔力的解釋,也許人類目前還無法得出,但我們能夠理解,我們也願意相信,這是一種更有人情味的相處方式,它會教會我們用另一個眼神去觀察世界,觀察自己。

養貓養狗可以治療自閉症

美國的精神科的臨床個案報告中, 曾出現自閉性兒童, 對特定動物(貓與狗) 有親密關係的案例。患者的暴力傾向不會出現在和自己有互動關係的動物身上, 並且患者主動擔任照顧動物的類母親的角色, 負責餵食及清理排泄物。這樣的結果,讓醫學界大吃一驚。

在具體的醫療數據中, 動物療法可讓人血壓降低, 穩定三酸甘油脂值, 可減輕人的一些神經性方面的症狀, 如較少頭痛, 失眠等症狀。心理層面, 有同伴動物者, 較少有寂寞感。 在社會功能方面, 有同伴動物者個性較開朗, 較為人所接受, 促使兒童人格正性的發展, 如信賴關係、尊重生命、愛的付出與回饋, 責任心的培養, 都是成長過程中非語言的學習。讓兒童的同伴動物, 取代現今貧乏的視聽媒體暴力的污染, 將有助於兒童的人格發展。

在人的成長中,嬰儿期完全未社會化前的狀態, 是近似動物原始的本質。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的各項元素, 嬰幼兒與動物的相似性更甚於成人。他們共同原始的本能與非語言的理解能力, 使他們能互相理解溝通。因此,動物醫療成為精神科臨床的另類醫療。

海豚可以治療腦癱

海豚能為人類提供康復治療,堪稱動物界的“神醫”。早在1978年,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神經病理學家大衛·納澤森就創立了一套“海豚人性療法”。這一療法最初被應用在患唐氏綜合徵的孩子身上,研究發現這些孩子在海豚的陪伴及刺激下,對於感官刺激的注意力增加。於是研究人員便將這套方法運用於各種對身邊環境刺激缺乏反應的患病兒童。納澤森教授認為,在對這些兒童患者的治療中,海豚比心理醫師們更有用。

養馬可以調治焦慮症

以色列騎術治療研究中心成立於1986年,是以色列眾多利用馬和狗等動物研究和治療各類疾病的唯一一家純專業研究中心。該中心的瑪潤·陶爾女士說,由於有些病人有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障礙,如煩躁、對治病失去信心、過於內向等,若使用常規治療方法,往往得不到病人的配合,因此也較難達到治療效果。而人與動物之間有著自然融洽的天性,較容易相處和溝通,沒有心理障礙。例如,騎馬不僅是一種體育運動,而且能夠對病人的有關部位起到按摩作用,對腦性麻痺及先天性肌肉萎縮的病患有非常好的康復效果。

養魚可以治療緊張型強迫綜合徵

在美國波士頓精神病監獄,還有一個緊張型強迫綜合徵患者,正好是他病情發作之前,監獄工作人員在他的牢房裡添置了一缸金魚。在短短的半個小時裡,他就把房間裡所有的東西都砸了個粉碎,被制服了以後,人們才發現這缸金魚被他藏在了一個很安全的地方,一點兒也沒有受到影響。於是丹尼斯向監獄長申請在牢房內飼養一些鸚鵡和金魚,起初監獄長只批准了90天的試驗期,但現在這個監獄已收養了164只種類不同的小動物。

條件愛的力量

心理學家 Debbie Custance 說,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其實極其簡單純粹,但正是這種簡單與純粹,孕育出了巨大的複蘇與安慰的力量。  “當一個人對你表達喜愛之情時,其背後的寓意其實是有點複雜的,因為這份情感可能包含了期待與盼望。”

“ 但是,和動物在一起就不一樣了。你們之間的互動是不用考慮後果的,沒有危機性與復雜性的存在。如果這時你正處於一個困難時期,那這種關係幾乎就更是 一份寶藏了。”

寵物的世界其實很簡單,除了吃飯、睡覺和玩。它們的世界裡就只有主人,其他的也是和主人相關的人。因為相互之間關係的單純性,寵物對主人的愛也很純粹——沒有條件、沒有計較、沒有傷害、沒有算計和比較。

這種無條件純粹的愛,正是療愈人心的最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 人與人之間相處,需要考慮的因素往往過於復雜。這種複雜性是人類世界獨有的有趣體驗,也讓人與人之間的愛顯得更加可貴和難得。

但難得併非不可能,每個人都能讓無條件的愛在心中萌發生長。或許我們可以從人與動物的相處之中得到一些啟發:先讓自己的世界回歸簡單,讓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回歸純粹。

不妨在你的生活裡開始試驗一下“動物探訪”的心理調試方式,為自己和家人製造一個與動物親和遊戲的空間。



2020年4月22日星期三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我們作為父母需要給孩子更大的自由空間,讓孩子去探索,做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孩子只有通過犯錯,才能從中吸取教訓;孩子只有通過創造屬於自己的成功,才能建立自尊。如果施加壓力只會適得其反,放慢腳步去傾聽孩子心中的聲音。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協助孩子設定自己的目標,做自己,聽從聆聽自己內心的召喚。給孩子一個充滿愛與溫馨的家庭,以及對孩子自由選擇的充分尊重和關愛,讓孩子鍛煉具有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也都有獨一無二的方式去尋找自己在這世上要走的道路,尋找出自己獨一無二的理想,引領自己的一生,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更多的時間去陪伴孩子和鼓勵孩子。

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去了解猶太民族的教育理念,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 猶太教育強調品格最重要,而不是成績最重要。

2) 計劃性

對孩子要有計劃,家長可以通過各種有紀念性的日子幫助孩子做計劃,同時也要讓孩子發揮創造性,給孩子空間。

3) 責任心

在孩子舉辦完成人禮後, 讓孩子意識到自己要對事情開始有擔當, 要負起自己的責任, 參與到家庭的各種活動中,當孩子去做新的嘗試時孩子會感受到新的責任。

4) 探索精神

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去探索發現,而不是大包大攬,真正的保護意味著教孩子如何獨立進行危機管理,而不是在每一次危險來臨時都保護他們。這和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是一個道理。

5) 發現孩子的優點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們需要發現孩子獨特的一面, 而不必因為比較產生過多的焦慮。



6) 會問問題

人與人的天資差別並不大,關鍵是這個人是否善於思考,思考就會伴隨著提問題,教育不是教化,而是引導孩子的好奇心,一個提問的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成為了一個合作夥伴,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積極的參與。



7) 花時間陪伴

再好的教育理念也需要家長的陪伴,愛就是陪伴,我們需要拿出更多的時間和耐心來去陪伴孩子的成長。



以下十張圖讀懂猶太民族的教育理念:


1) 鼓勵孩子獨立



在一般家庭裡,父母認為孩子只要認為「他們什麼都可以做到」,未來的事業就會很成功;但在猶太家庭中,父母更傾向去讓孩子相信,他什麼事都可以「靠自己」做到。

在以色列的咖啡館裡,一個一歲的孩子都可以自己試著吃牛排,那是因為他一旦被父母賦予「你可以做到」的信任後,就能很快學習去做這件事情。

    
2) 凡事都是先難後易



猶太人為了讓他們變得獨立,孩童的努力必須得到父母的承認和珍惜。他們給予適當性的勸導以及安慰,這樣可以讓小孩子們更有動力去改進。


3) 信任是最好的回報



在猶太家庭中,一個孩子的獎勵是得到信任。如果他被完全信賴自己去做一項任務,對孩子而言,這意味著他做得很好。


4) 外表並不是一切



猶太父母認為,總是保持衣服整潔不是最重要,應該在孩子小時候讓他們釋放天性,更加重視對孩子的個人成長和發展。


5) 接受孩子的雜亂無章



猶太家庭不會因為孩子們嘗試做一些事使屋內不整潔,而責備他們的孩子。而是讓孩子們自由發揮,因為他們認為結果比過程更重要。


6) 讓孩子玩得盡興



猶太家庭的小孩不受約束讓他們學會自由發揮,也自己承擔後果;以便長大後可以學會獨立思考更有自信。


7) 尊重自己的家庭



猶太家庭雖然給孩子適當性的自由,但他們也是有底線的;就算小孩不小心觸犯,也會叫他好好反思,不可以不尊敬人,以至於孩子心中有尺桿,學會把握分寸。


8) 自我努力實現目標



猶太家庭從小教育要學會孝敬父母,更要學會自己解決事情不要添麻煩給家人,不要凡事依賴父母 ,而是學會自己來嘗試。實在不會,就再請求父母教自己如何解決困難。


9) 培養孩子自我控制能力



猶太家庭家長不會代孩子去執行,這樣會使孩子心不甘情不願,而是在日常中教孩子主動去執行,去分享。更不會因為小孩做錯了事,而大發雷霆直接奪取回東西來作為懲罰;相反的若孩子犯了錯,將會給予機會並且糾正他們。


10 ) 關注孩子每一點成就



猶太家庭對小孩子們的成就感到相當自豪;也認為每個成就應該得到回報。哪怕是孩子們達成小小的成就,也會向大家分享稱讚孩子的作為,讓孩子的成就得到肯定,從而更加自信。

善於反省,才是思想家  

據說在每一個猶太人的家裡,當孩子剛剛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聖經》,將一滴蜂蜜灑在上面,然後,讓孩子去吻《聖經》上的蜂蜜。接著,母親會告訴孩子:書本是甜的。

猶太人家庭的孩子,小時候幾乎都要回答這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毀了,你將帶著什麼東西逃命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金錢和珠寶,母親就會十分耐心的教育孩子 :“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金錢也不是珠寶,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無法搶走的,你只要活著,智慧就永遠伴隨著你。”

由於歷史的原因,猶太人常常會遭到迫害,往往流離失所,甚至家破人亡,於是,追求智慧和汲取知識成了他們一種立身之本。在猶太人的家庭中,父母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家裡的書架一定要放在床頭,這是他們這個民族世代相傳的做法,以此對書和知識的看重。如果誰家把書架放在床尾,就會被認為對書和知識的不敬而受到大家的蔑視。猶太人從來不焚書,即使是那些攻擊猶太人的書也決不焚燒。在世界擁有圖書和出版社的數量上,以及在每年讀書的比例上,猶太人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

在從小教育孩子尊重知識的同時,猶太人更注重教育孩子重視才能,對於那些只有知識而沒有才能的人,他們將其稱為“背著很多書本的驢子”。猶太人從小就教育孩子,一般的學習僅是一種模仿,而沒有任何的創新。學習應該以思考為主,思考是由懷疑和答案組成的,思考是學習的基礎。他們教育孩子,學習是打開智慧大門的鑰匙,懂得越多,產生的懷疑就越多,問題就隨之增加,所以提問使人進步,提問和謀得答案一樣重要。出於這樣的教育觀念,猶太人的家庭非常注重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思想與感情交流,父母經常與孩子對話和探討,並常常對孩子加以引導,透發孩子進行思考。 

這樣做的結果,使猶太人的孩子擁有了雄辯的口材和智力測試中的優異成績。根據有關資料,美國富豪傍上的富豪,有很大一部分是猶太人的後裔或猶太人,名揚世界的偉大人物中,猶太人也很多,像馬克思.愛因斯擔就是猶太人。

從小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思想和情感啟蒙,是塑造心靈的最佳辦法。這就好比育樹種花,要想它們長出一片豐美的景色,必須要有優秀的園丁。如果孩子是幼苗,那麼,家庭就是最初的苗圃,父母就是最初的園丁。



2020年4月17日星期五

孩子喜歡在牆上“亂塗亂畫”? 心理學家提醒:這是“塗鴉期”


隨著孩子的智力發展而產生的對周邊環境的探索,大部分出現在1歲到3歲之間,持續半年到一年。

相比給孩子一張紙,孩子更願意和牆壁和衣櫃等更大的面積打交道,因為牆壁和地板對孩子來說很容易操作,觸手可及,不會隨意移動,也比較容易控制只要拿起筆 ,小手用力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孩子隨便站著,坐著都行,一點都不妨礙他們活動的自由。

美國科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找來一些15~18個月大的幼兒,將紙和彩筆分發給他們,然後幼兒們都迫不及待地開始寫寫畫畫。

有些孩子會邊畫邊叫或者自說自話,在他們發現手中的筆在紙上留下痕跡時,會變得特別開心,有的孩子甚至興奮得手舞足蹈,開懷大笑,但如果沒留下 痕跡,他們則會停下筆思索起來。


塗鴉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可以鍛煉孩子的手部力量,想像力。大人看不懂孩子畫什麼,但是這確是孩子揮灑情緒的絕佳方法。

塗鴉期對孩子身心發展的影響

1) 表達自己

然而隨著年齡的發展,他們會慢慢調整自己手部的控制力,進而利用塗鴉進行自我創作和情緒表達。 此時他們的語言功能還未完善,也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善於表達內心,而這個時候畫筆就成為了他們的第二語言,塗鴉可以幫助孩子表達自我,與成人交流。

比如,孩子在幼兒園玩了很多次滑梯,但他不知道“來回滑“這個行為怎麼形容,於是回家後拿畫筆劃了兩條直線,在中間又加了很多彎彎扭扭的線條。 孩子告訴媽媽,這是他今天做的事情,他很喜歡。 孩子此時表達的是自己對滑滑梯的感受,不管成人眼中他畫得“像不像,但他自己覺得這樣最能表達他的想法,此時孩子的“塗鴉”是作為他們自我表達方式。

2) 鍛煉肌肉

孩子在塗鴉的過程,也是他們練習和發展肌肉整合運動以及精細動作控制的過程。 這能鍛煉和提高他們對自己身體的控制能力。

繪畫時,孩子既要用到眼,又要用到手,而眼和手的運動與兒童動覺的發展以及視覺經驗的發展都有著一定的幫助。

因此,孩子的塗鴉對於他們提高控制自己身體的能力,以及對於他們的身心發展,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3) 培養想像力

從表面上看,孩子隨意塗鴉只是一種簡單的動作,並沒有對物體進行細緻的描繪,而是很隨意地繪畫。

但事實上,孩子繪畫時,是在大膽地、獨立地按照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進行創作。

他們筆下的天空不一定是藍色的,花朵不一定是紅色的,他們的畫充滿著童趣和想像力。

4) 提高記憶力

塗鴉是孩子們將自己在感受外物時儲存在腦海裡的記憶翻找出來,然後以「稚嫩」「天真」的方式抽像地表達出來。

他們的繪畫內容並不是虛無的,是對現實的一種記憶恢復,只是表現方式不是我們成人慣有的接受方式而已。

5) 提高觀察力

雖然孩子在“塗鴉期間”畫面有些混亂、形狀有些離譜,其實這就是孩子觀察能力的表現,不受固定格局限制的他們能注意很多大人已經無法注意到的細節。

6) 及時宣洩情緒

其實每一幅畫都是孩子真實內心思想的寫照,是孩子情緒的外在表現。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心理學家有時候治療病人的時候要先讓病人畫幅畫的原因。

在兒童心理學裡也有這一項,通過對孩子的繪畫分析,就能得出孩子的情緒、心理疾病根源。 如果孩子的塗鴉中線條生硬、混雜、重疊,顏色暗淡,這些說 明此刻他或許正有不良情緒。 相反,如果孩子的塗鴉線條柔和、豐富,顏色明快,則表示孩子的情緒是健康的,心情也不錯。

7) 左右腦協同工作

日常生活中,動手能力主要開發的是人的左半腦,思考畫什麼,怎麼畫,以及對手部運動的控制,這些都會促進左腦的智力開發。

而繪畫的同時,無意間培養了孩子對顏色、形狀、空間位置的判斷認知能力,這些對右腦智力的開發很有益處

心理學家,羅恩菲爾德將兒童塗鴉期分成了四個階段

1) 隨意塗鴉

這個階段,孩子塗鴉進行的是無序的、無控制的運動。 這時,他們的作品畫面混亂並且無組織狀態,孩子們是無意識塗鴉的。

2) 控制塗鴉

隨著孩子手臂肌肉控制力的增強,他們開始進入控制塗鴉階段。 這個階段,孩子較多地使用重複的動作來塗鴉,畫面多為方向一致的線條。

這時,孩子們會建立起一些動作活動的協調性和控制感。

3) 圓圈塗鴉

進入圓圈塗鴉階段時,孩子們的作品多為封閉的線條,比如圓、橢圓等。

這種閉合的線條暗示孩子對動作有了更高的控制能力,同時對圓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4) 命名塗鴉

這是塗鴉期的最後一個階段。 孩子們將動作和想像經驗聯繫起來,塗鴉也從之前單純的肌肉運動轉向了想像的思維活動。 並且能將自己畫的東西與周圍的事物聯繫起來,嘗試給塗鴉的東西“命名”。


孩子在塗鴉敏感期時,家長不需要刻意地去引導。 讓孩子跟著自己的感覺去創作就好,孩子自己會慢慢的去觀察,從抽像到具象。

著名家庭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開篇就談到塗鴉牆:“ 給孩子一面塗鴉牆,這是一種教育理念。不要阻止孩子的創造力和好奇心,給他一些“搞破壞” 的機會,它價值千金 ”。

所以,面對“塗鴉期“的孩子,家長如果能多觀察,分析他們筆下的“亂塗亂畫”,把他們的塗鴉創作看作是感情,智慧,生理,知覺,社會性,美感及創造性 的反映,或許能從中看見孩子的內心,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腦波的介紹


人類的大腦進行運作時,構成大腦的神經細胞會不斷放電,科學家運用腦波儀在人類頭皮上測得微弱的電波或磁波變化,此即是腦波測量的原理。腦波的測量是將電極放置於頭皮上,通過醫學腦波儀器將人體腦部產生的微弱生物電放大記錄而得到的曲線圖。

生理學教授Richard Caton於1875年首度從兔子的大腦皮質表面紀錄到記錄到一腦部的生理變化種電波,他利用這種變化來研究身體之部位與大腦皮質區的關係。而最早的人類第一次的腦波文獻報告是1929年德國生理學家Hans Berger的實驗,他命名為「腦電波圖」(electroencephalogram,簡稱EEG、腦電圖)。


EEG是在無刺激的狀況下收集腦波,它所測量到的大腦電生理活動,是以毫秒為單位,具有很高的時間分辨率,並且為非侵入性的研究工具。 研究者希望藉由腦波和大腦意識的相對應關係,透過測量腦波來推測大腦的狀態。如在醫學領域,研究者會研究憂鬱症、阿茲海默症患者睡眠時的腦波,以進一步研究病理和病因。


 腦電波原理


1. 腦電圖的產生與記錄:


腦電圖一般通過頭皮表面電極獲得。頭皮電位產生的機理一般認為是:安靜時,錐體細胞的頂樹突—胞體軸心的整個細胞處於極化狀態;當一個衝動傳人細胞一端時,則引起該端反極化,此時細胞兩端的電位差可產生一個雙極電場系統,電流自一端流向另一端。由於胞漿和細胞外液都含有電解質,故電流同時也會在細胞外通過。利用頭皮電極即可記錄到這種電流活動。事實上頭皮上腦電圖的電位變化是許多這樣的雙極電場綜合而成的。腦電圖並非反映某一神經細胞的電活動,而是記錄電極所代表的大腦某區域許多神經細胞群電活動的總和。


腦電圖各主要成分的產生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Ⅰ) 慢活動是皮層內許多錐體細胞同時產生的突觸後電位的總和


Ⅱ) α節律可能是由非特異性丘腦核的興奮性和抑制性突觸後電位變化所產生


Ⅲ) 快活動是由網狀結構而來的衝動使丘腦非特異性核的節律性放電消除,並使皮層電位成為去同步化而產生。



 2. 腦電圖的基本成分


腦電圖的波形很不規則,其頻率變化範圍每秒約在1~30次之間,通常將此頻率變化分為4個波段:


Ⅰ) δ波—頻率為0.5~3次/秒,波幅為20~200微伏,正常成人只有在深睡時才可記錄到這種波。


Ⅱ) θ波—頻率為4~7次/秒,波幅約為100~150微伏,成人在困倦時常可記錄到此波。θ和δ波統稱慢波,清醒的正常人身上一般記錄不到δ波和θ波。


Ⅲ) α波—頻率為每秒8~13次,波幅為20~100微伏,α波是正常成人腦電波的基本節律,在清醒並閉眼時出現。


Ⅳ) β波—頻率為每秒14~30次,波幅為5~20微伏,安靜閉目時只在額區出現,睜眼或進行思考時出現的範圍較廣,β波的出現一般表示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正常兒童的腦電圖與成人不同,新生兒以低幅慢波為主,隨著年齡增大,腦電波頻率逐漸增加。


① α波:頻率8~13Hz,波幅10~100μV。 大腦各區均有,但以枕部最明顯。  α節律是成人和較大兒童清醒閉目時主要的正常腦電活動,小兒的α波及節律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明顯。


② β波:頻率14~30Hz,波幅約5~30/μV以額、顳和中央區較明顯。 在精神活動,情緒興奮時增多。 約有6%的正常人即使在精神安定和閉目時所記錄的腦電圖仍以β節律為主,稱之為β型腦電圖。


③ θ波:頻率4~7Hz,波幅20~40μV。


④ δ波:頻率0.5~3Hz,波幅10~20μV。 常在額部出現。


 θ波和δ波統稱慢波,常見於正常嬰兒至兒童期,以及成人的睡眠期。 慢活動增多或出現局灶性慢波有一定的定位診斷價值。


腦電波測量


腦電活動是大腦皮層錐體細胞及其垂直樹突的突觸後電位的總和,並由丘腦中線部位的非特異性核起調節作用來完成的。 神經元的電位是中樞神經系統的生理活動的基礎,因此可反映其功能和病理的變化。 通過精密的電子儀器,從頭皮上將腦部的電位變化加以放大並記錄下來的一種方法,即腦電圖,是目前最敏感的監測腦功能的方法。


臨床腦電圖學就是根據記錄曲線變化的波率、波幅、波形、位相、數量、對稱性、反應性、規律性、出現方式及腦波在時間、空間上的分佈等主要成份,進行分類、 計算與對比分析,做出正常或異常腦電圖的診斷,為臨床診治疾病和科研工作提供客觀依據。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常規腦電圖的基礎上,近年又發展了深部腦電圖、定量腦電圖、磁帶記錄腦電圖監測、閉路電視腦電圖和錄像監測等,提高了腦 電圖的臨床應用價值和範圍。


測量腦電波的方式,是在頭上的相對位置連接上電極線,再經由儀器接收並放大腦神經活動的電位變化。 為了讓訊號的品質更好,睡眠技術人員會用酒精、磨砂膏稍微清潔一下皮膚(是的沒錯,作檢查還有專人先為我們護膚保養),再把電極用導電膏、紗布(或膠帶) 固定在皮膚上。 各種訊號都會接到一個訊號盒上。 標準的檢查可能會有十幾、二十條不同部位的訊號會被紀錄。


進行腦電波檢查前,患者應避免服用鎮靜劑、興奮劑以及抗癲癇藥物,檢查前一天應洗頭去除油污。 檢查前應進食,以免低血糖影響腦電活動。 腦電圖對癲癇、顱內佔位性病變、顱腦損傷、腦血管病變、顱內炎症、血管緊張性頭痛、不明原因的暈厥等可提供重要診斷線索。 若腦電圖描記結果與臨床表現不符時,可採用過度換氣、自然睡眠、藥物剝奪睡眠、光聲刺激、靜注戊四氮等方法誘發,即所謂誘發試驗。


腦電波臨床應用


腦電波檢查是重要又安全的檢查來記錄大腦神經細胞所產生的電位變化,藉以判斷大腦功能是否有異常放電或電位異常,作為醫師診斷的依據。 亦可用來幫助診斷下列疾病:


1) 確定癲癇的診斷及幫助癲癇的分類。


2) 尋找癲癇病灶之位置。


3) 器質性腦病變,例如:腦瘤或膿瘍,頭部外傷,顱內血腫等。


4)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例如:腦炎。


5) 失智症,例如:庫賈氏病,阿滋海默病。


 6) 新陳代謝障礙:例如:肝性腦病等。



7) 協助精神科醫師排除上述各項疾病,以確定精神分裂,憂鬱症等功能性精神疾病之診斷。


腦波依頻率可分為五大類:β波(顯意識14-30HZ)、α波(橋樑意識8-14HZ)、θ波(潛意識4-8Hz)及δ波(無意識4Hz以下)和γ波( 專注於某件事30HZ 以上)等。這些意識的組合,形成了一個人的內外在的行為、情緒及學習上的表現。


δ (Delta)波

是最慢的腦波並與深沈(無夢)的睡眠有關

他是嬰兒最主要的腦波,會隨著年紀增加而逐步的減少

到了75歲後,即使是最深層的睡眠,也會幾乎完全消失

當我們試圖專注時,他會降低

當我們對於身體的覺察下降或無意識的處理資訊時他會增加

在有睡眠障礙及注意力疾病的患者身上會發現Delta波被中斷的情況

θ (Theta)波

與深度放鬆、昏昏欲睡、睡眠相關。

在年紀較大的兒童和成人睡覺時會觀察到,但年紀較小兒童在清醒時也能偵測到。

他活躍於在內在專注(internal focus)與冥想時。

當我們處理的任務變成自動化,而不需特別去處理他時,Theta波會較高。

如高速公路開車,或洗澡時。

這與無意識的xx、創造力的靈感和點子的自由發想有關。

在清醒的成人中很少出現大量的Theta波。

過度的Theta波與不佳的決定、衝動及較慢的反應時間有關。

α (Alpha)波

是正常放鬆的成人主要的腦波。 他與覺醒的放鬆(放鬆清醒的狀態但並未專心或專注)

正常狀態下的Alpha波與好的情緒平靜的感覺有關

Alpha波也與自我覺察的增加有關

做冥想訓練或減壓的訓練有助於維持自己在穩定的Alpha波中

他也有助於學習新的訊息和執行較精細的任務

透過閉上眼睛、深呼吸可以提升Alpha波

不熟悉的聲音、焦慮、腦中進行的專注或專心、昏昏欲睡(睡覺)、張開眼睛都會造成Alpha波的下降

Low Alpha波(8-10Hz)

與放鬆和自由有關

他也與學習新的訊息(記憶而無理解)有關

High Alpha波(10-12Hz)

和身體平靜與警醒專注的內心有關

也與參與被交付的任務之前有關

他也與專注、覺察、和心智的穩定有關

β (Beta)波

常出現於大腦在主動思考、主動注意和專注在外界。

他活躍於當大腦要做心智活動時,像是問題解決、判斷和做決定

他也活躍於當感到不安、緊張、或害怕

Low Beta波(12-18Hz)

與專注、主動思考、專心、處在身體放鬆但內心警醒的狀態有關

他與訓練職業選手有極佳的表現有關

他也與心智任務如閱讀、數學和問題解決有關。

High Beta波(18-30Hz)

與警醒和激動有關

當一個人處在驚慌的狀態下會出現過高的Beta波

他也與焦慮、過度思考和強迫的行為有關

γ (Gamma波)

包含了認知的處理、資訊的固化、頓悟(sudden insight)

大量的Gamma波與智力、同理心、自我控制有關

他也與超然的精神狀態有關

高層次的Gamma波會在西藏喇嘛冥想前和冥想中被觀察到

Low Gamma波(30-50Hz)

與學習和精神的敏銳有關

不論是成人或兒童

維持40Hz的Gamma波有助於良好的注意力和有效率的問題解決能力

High Gamma波(50-70Hz)

與認知任務有關,如聆聽、閱讀和說話

Gamma波的降低會與認知下降有關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的診斷


A、 (1) 或 (2) 有一成立:

 (1) 下列9項注意力不集中(Inattention)症狀中,出現大於或等於6項,且症狀持續出現至少6個月,致足以達到直接在社會及學業/職業之影響且造成與其應有的發展程度不相符合,才稱為注意力不集中

   a. 無法注意到小細節或因粗心大意使學校功課、工作或其他活動發生錯誤

   b. 在工作或遊戲活動中無法持續維持注意力

   c. 別人說話時似乎沒在聽

   d. 無法完成老師、家長或他人交辦的事務,包括學校課業、家事零工、或工作場所的職責(並非由於對抗行為或不了解指示)

   e. 缺乏組織能力

   f. 常逃避、不喜歡或拒絕參與需持續使用腦力的工作;如:學校工作或家庭作業

   g. 容易遺失或忘了工作或遊戲所須的東西;如:玩具、鉛筆、書等

   h. 容易被外界刺激所吸引

   i. 容易忘記每日常規活動,需大人時常提醒


 (2) 下列13項過動及衝動(Hyperactivity-Impulsivity)症狀中,出現大於或等於6項,且症狀持續出現至少6個月,致足以達到直接在社會及學業/職業之影響且造成與其應有的發展程度不相符合,才稱為過動及衝動


 (過動)

   a. 在坐位上無法安靜地坐著,身體動來動去

   b. 在課堂中或其它須乖乖坐好的場合,時常離席、坐不住

   c. 在教室或活動場合中不適當地跑、跳及爬高等(在青少年或成人可僅限於主觀感覺到不能安靜)

   d. 無法安靜地參與遊戲及休閒活動

   e. 經常處於活躍狀態,或常像「馬達推動」般四處活動

   f. 經常說話過多

 (衝動)

   g. 問題尚未問完前,便搶先答題


   h. 不能輪流等待 (在需輪流的地方,無法耐心地等待)

   i. 常中斷或乾擾其他人 (如:貿然插嘴或打斷別人的遊戲)

   j. 不會三思而後行

   k. 做事情常不耐煩

   l. 在活動或任務中是以一個快步調的方式進行(缺乏認真 & 系統)

   m. 難拒絕誘惑或機會(儘管這些事情有負面影響)

 B、 某些過動-衝動或註意力不集中的症狀,會在12歲前就出現

 C、 某些症狀在兩種情境以上明顯的呈現;如:學校、工作或家裡

 D、 上列症狀必需有明顯證據造成社交、學習或就業的障礙

 E、 需排除有廣泛性發展障礙、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異常及情緒障礙(如情緒異常,焦慮,分離情緒異常)

 F 、不排除A S D的共病

 G 、四種表現型(presentation)


     複合型、主要為不注意型、主要為過動-易衝動型、(局限性)不專注表現型


 H 、17歲(含)以上,只要符合[不專注 (inattention) ]或[過動及衝動 (hyperactivity  and impulsivity) ]之5項症狀,即可症狀診斷標準。



2020年4月13日星期一

把孩子的天賦轉換成優勢

目錄

        話題開始之前,我們先看一副圖片,你首先看到了什麼?


                          有人看到的是天使,有人看到的是惡魔。

有一種說法是樂觀的人首先會看到天使,悲觀的人首先會看到惡魔,其實,每一個孩子不就是天使和小惡魔的結合嗎? 讓我們愛到骨子裡,但有時候又感到很無奈,真的是一種甜蜜的負擔。

對於每個父母來說,自己的都孩子是獨一無二的、優秀的,也許我們的孩子並不像“別人家的孩子”那樣智力過人,但是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獨有的長處和值得被挖掘的地方。愛因斯坦在他讀書的時候曾被老師認為是“一無是處”,但是他最後卻成為了一名傑出的物理學家。

英國一位有著多年教學經驗的老師認為,在她所教授的學生當中,有很多在學科學習上並不聰明的孩子,他們在別的方面卻極具天賦。有的孩子非常喜歡跳舞,現在已經成為移民優秀的舞者。而有的孩子則對房屋模型感興趣,現在正在做著他所喜歡的室內設計師工作。

哈佛大學教育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博士在1983年也成提出”多元智能理論“。加德納博士認為,通過僅僅測試他的智商來繪製兒童天賦的範圍是有限的。雖然學術表現很重要,但必須同樣重視兒童對藝術,建築,音樂,自然,設計,舞蹈,治療,企業等其他領域的傾向。

再來看一張圖,假如您發現了孩子的天賦,要怎麼讓孩子的天賦和投入不僅僅是相加而是能夠是相乘的效果呢!



 天賦×投入=優勢

那麼,如何跟我們的小惡魔們相處呢? 又如何將孩子的優勢的結果實現最大化?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孩子,要知道孩子分為哪幾種類型?

因孩子的類型決定著我們如何去教孩子,所以我們首要了解的就是孩子的類型。比如模仿型的孩子,環境影響較大,習慣在環境內化中學習,容易受到影響,但是好的也學,壞的也學,所以這樣的孩子,他身邊的模範人物的行為就非常重要。

如何了解孩子的天賦呢? 這一理論駁斥了將天賦與智商聯繫起來的傳統方法。在考慮孩子的潛力時,也應該考慮的其他方面。 以下是孩子的8種天賦,作為提供參考!

1) 運動天賦

擁有運動天賦的孩子通常擅長運動和其他身體活動。 他們喜歡四處跑動,身體動作協調良好。如果你的孩子自然性的傾向於身體活動,並且可以有效地利用他的肌肉來控制自己的身體動作,那麼默認情況下,他屬於有運動天賦的人。

仔細觀察他的特徵以獲得更好的想法。他太活躍了嗎? 他不可能長時間坐在一個地方嗎?這些微小的細節會告訴你,你的孩子有運動天賦。

2) 空間天賦

空間天賦指的是你的孩子可以將物體、地點甚至想像轉化成可視化的程度。空間天才兒童擁有對藝術、工藝、圖案和尺寸的深入了解,並具有強烈的視覺記憶。

他們傾向於每天在藝術上表達他們的思想和行動。 例如,如果你的孩子注重細節,並且能夠回憶日常活動的小方面,那麼他具有很高的空間天賦。

擁有這種智慧的孩子最終會成為類似領域的藝術家、建築師或設計師。他們可以輕鬆地勾勒出他們的想法。

3) 邏輯天賦

邏輯天賦指的是能夠很好地處理數字和推理的能力。數學天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邏輯天賦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你的孩子有觀察力,在面對一件事時邏輯清晰、理智,能按順序回憶件事,並且條理清晰地解釋問題,然後採取暗示,那他是具有邏輯天賦的。

有這種天賦的孩子內心充滿好奇,經常會提問很多問題。破解數字、圖形和圖表對他們來說是件小事。最成功的數學家和科學家屬於這一類。

4) 音樂天賦

享受音樂並不意味著具備音樂天賦。那些傾向於創作音、唱歌和創作節奏的孩子在音樂上是有天賦的。他們對曲調和旋律有非常好的理解。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個美妙的聲音,他可以感受節奏,可以區分各種音高,並傾向於學習樂器,那麼毫無疑問,他是有音樂天賦的。重要的是要理解音樂天賦是一個廣泛的概念,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擁有所提到的每一個特徵。

5) 語言天賦

具有語言天賦的孩子通常善於表達和寫作,他們天生寫字好,喜歡閱讀,理解語法,能輕鬆長篇大論,並且有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有語言天賦的孩子喜歡拼字遊戲、填字遊戲和單詞混亂等文字遊戲。他們是出色的溝通者,他們有豐富的詞彙量,往往會記住很多新單詞,他們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演講家或作家。如果你的孩子具備語言天賦,請記住,語言學習只能一步一個台階的走,找對教育很關鍵。

6)自我天賦

自我天賦也可以稱之為內心智慧,這並不能與自私、以自我為中心或內向相混淆。它可以理解為一個人享受自己創辦公司的能力。如果你的孩子可以獨自一人而不會感到無聊或害怕,那麼他就是有自我天賦的。

擁有這種天賦的孩子往往伴隨著責任、自信和獨立性等技能,並且完全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局限。如果你的孩子有足夠的信心做正確的事情,儘管可能會被告知不太可能完成,那麼他屬於這個群體。

那些擁有強大的個人智慧的孩子對他們所做的事情充滿信心。他們傾聽所有人的意見,並且做出對他們來說正確的事,這也是企業家的理想特質。

7) 人際天賦

這類孩子善於與他人互動,他們是快樂而幸運的人,他們有很多很多朋友,並且真正享受每個人的陪伴。如果你的孩子喜歡與朋友共度時光並喜歡交新朋友,那麼他就擁有強大的人際交往能力。

這樣的孩子經常與朋友聚會,他們了解如何處理不同的狀況。 他們會讓周圍的人感到平靜和放鬆。他們是善解人意、有同情心且善良的。他們有很強的適應能力,社交能力很強。

8) 自然天賦

有自然天賦的孩子對園藝、餵養動物、觀察植物感興趣。屬於這一群體的孩子是自然觀察者和愛好者。他們熱衷於了解所有自然事物,包括山川河流和千奇百怪的生物。他們還傾向於保護大自然的財富。

這類孩子喜歡在綠色公園裡漫步,坐在河邊,盯著雲層,熱愛讓他們遠離混凝土的叢林裡的一切。如果孩子熱衷自然,說不定你的孩子會成為一名博物學家。


了解了孩子的天賦是什麼,我們才能在孩子的成長期間給與孩子合適的教育。幫孩子找對方向,成就孩子自己想要的人生。



2020年4月8日星期三

親子正念練習——像小青蛙一樣安穩地坐著



登入聆聽養生音樂

    這個練習是正念練習的基礎練習,適合7到12歲兒童。你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向孩子介紹這個練習:“青蛙是一種很厲害的動物,能夠跳無數次,但是也可以非常、非常地安靜。雖然青蛙能夠覺察到周圍所發生的一切事情,但青蛙往往不會馬上反應。青蛙會做的事情,你也會做。你需要的就是對當下的注意力。 注意你的呼吸。 覺察、和平、寧靜。

你會學到對想到,聽到或看到的事物,不用馬上反應。保持覺察,但除非必要,不急著反應。知道反應的目的而不是一時衝動。 像小青蛙一樣安靜平穩。” 你可以在家中為自己和孩子找到一個安靜的地方,沒有人會來打擾,跟著上方的語音引導來做這個練習。

當未來的日子將來臨,孩子們所要面對的世界和課題,和我們是如此的不同。但我們確定的是, 當孩子們得知道要把注意力放在什麼地方,要如何拒絕和專注,如何傾聽學習,如何和自己、自己的想法和情緒, 以及和他人保持睿智的關係。而你將會知道那樣的技巧,也就是學習覺察和具體認識的方法,就是正面取向的核心所在。  ”

通過每天10分鐘以或每天30分鐘以上的練習,持續一年可以達到我們期待的效果,在整個過程中要注意的事情如下:

1) 保持輕鬆愉快的態度,一週不斷的重複做相同的練習。要有耐心,不斷的練習,不要把焦點放在成果只要願意練習,就表達鼓勵和讚美。

2) 詢問孩子的經驗, 沒有對錯,可以說也可以不要說。教導孩子我們無法阻止意念的海浪,但可以學會暫停。當發現情緒的海浪來時,不要壓抑自己的感受和期待不好的事情不要發生,集中註意力在海浪的樣子上,就有機會可以順勢而為「注意」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反應,不是當下的情境造成問題,而是你對它的反應造成問題。

3) 有幾個可以提醒自己和孩子的點:

 Ⅰ) 注意呼吸

注意不同情境下的呼吸,何時深? 何時淺?

 Ⅱ) 訓練注意力

用感官去感知,不加以思考評判,不透過思維作為中介,感受外界的實相。

看,但不批判:看到的東西越多,解釋的越少,就能記得越多,也才能看到真正眼前的事物。

Ⅲ) 傾聽的練習

聽到的聲音是高、低、遠、近、前、後?可以聽到自己身體內在的聲音嗎?

練習兩個人用兩分鐘的時間談論自己今天過的如何,就只是聽,但不給予任何評價

Ⅳ) 對待困難的感受

你的感覺並不等於你, 你「擁有」感覺,如:「我不是愛哭鬼,我只是剛好覺得難過。」感覺通常不會停留很久,如果很久,那是因為我們對這樣的感覺感到擔憂,沒有一種感受需要被壓抑、改變或是立即表達。

對待困難的感受重點不在於解決問題,也不是用同情心跟著一起哭或謾罵,而是給予關注、一種充滿關愛的注意力。 困難感受是指「處理」感受以及隨之而來的想法和行為。

Ⅴ) 怒氣管理:可能生氣的對象包含

無法得到你想要的(注意力、安慰)、得到你不想要的(爭吵、緊張、不想吃的東西)或是受傷的感受(令人受傷的評論,如你怎麼那麼緊張),這時可以使用暫停的方式,來提醒。

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做親子正念的小練習,安頓我們的身心,關照我們的內在,在恐懼、焦慮、不安籠罩的氛圍中,在我們和孩子的內在守護一份寧靜和平和。

祝大家擁有美好的一天!



2020年4月6日星期一

引導特珠孩子學習


我們必須了解沒有所謂一致的大腦,每個人的變異性是非常大的。每個人的行為是多重系統所產生的結果,所以他並非是單純的遺傳或是父母教養那麼的簡單,再則情緒是影響行為很大的關鍵,特別是在學習上。

當孩子處在一個『戰或逃』的情緒裡頭,其實大腦根本無從分心去做學習或是閱讀。 因此過大的壓力、過度繁雜的環境、充滿挫折的社交等等這些都會消耗孩子許多的能量。孩子的行為需要放在情境中去判斷,當我們「花時間」去追逐著該如何去減少負向行為的出現,更應該「花相同的時間」去了解孩子的生活作息以及背後的原因,只要 花時間去了解孩子,相信自己的直覺,以個人差異為基礎,去欣賞差異、幫助孩子發揮潛力。

托德. 羅斯(L.Todd Rose),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研究員成經說過:“父母因關心孩子「怎麼學」而不是「學什麼」。 我們應該要隨時隨地觀察和研究孩子怎麼學。 從前我們都習慣透過一次次考試,然後判定學習的效果。 但是,研究者早就發現,小孩在不同環境下,就會有不同的學習成果。 譬如,兩個同樣程度的學生,有一個是和同儕在一起時學得好,另一個卻可能要跟著老師才學得好。

大人有能力發現這樣的差異,而且利用這樣的特質,才是有效引導孩子學習的關鍵。 所以,分析孩子的學習狀況時,應該要先去看:“在什麼狀況......發生......結果......”只把結果切開來看,是無效的 ;用同樣標準來判斷效果,也是沒有意義的。  ”

因此提供一個孩子有成就感的活動是很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這個成就感的活動不應該拿來作為獎懲的工具。 另外對孩子來說,交朋友也是很重要的甚至遠遠勝過學業,協助孩子在挫折的人際關係中學習修正並且在可行的情形下,讓他有適合的學習對像。

有些父母可能會頭疼孩子不喜歡寫功課、上課不專心。 其實父母用對方法訓練孩子的專注力,這樣在引導孩子學習會輕鬆的多。 無論是調皮的或ADHD的孩子,都不應以打罵的方式管教,這樣只會造成孩子負面情緒的累積,只是在孩子做錯的時候教孩子,也要在他們做對事情的時候,告訴 他們做得很好。

孩子的神經及細胞的功能本來就尚未發展完全,所以難免會有註意力不容易集中、突然摸不著頭緒的情況,尤其是遇到復雜認知學習時,就會有短暫「當機」的狀態 。 而一般孩子和ADHD的孩子,若要訓練專注力可用同一套模式,但ADHD必須同時使用多種訓練方法才會有較好的效果。

 1) 聽覺方面,這是我個人比較鼓勵採用的方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孩子寫功課的書桌要獨立在遊戲區外,或在房間的某個角落面向牆壁,旁邊勿有電視或其他小孩玩玩具。 不要太安靜,可放輕音樂,尤其ADHD的孩子特別會在安靜中尋找細微聲響,反而影響專心度,但不要是吵雜或有歌詞的音樂。

至於音樂方面,我個人的意見是多播放五行音樂一來可以調節我們的五臟六腑達到養生之道,二來五音音樂可以調節身心平衡。

 2) 視覺方面桌上不要擺會分心的東西,例如玩具或多餘的文具用品,只放他寫功課時需要的用品即可,更不要讓家中寵物在孩子做功課時在附近,否則容易分 心。

 3) 情緒準備孩子剛放學回來,要他馬上進房寫功課,可能無法接受,應先聽他在學校的情況如何,緩和他的情緒,等他吃過點心、疲累感恢復後再要求孩子寫 功課。

 3) 排除刺激孩子正看電視不要立刻要求關掉,應事先告知:「再10分鐘卡通結束,你就要進去寫功課!」讓他有心理準備。 進房後房外也不要再有電視聲音,排除刺激才不會讓孩子分心。

 4) 約定行為孩子的專注力約只有20分鐘,若想盡量延長,建議把當天要做的功課分成好幾小段,例如與孩子約定每20分鐘完成一個段落,完成後可休息一下再繼續,或不 以時間切段落,以功課量來分割也可,但一次不要給太多。

 5) 腦波回饋訓練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吳佑佑說,國外有一種利用腦波回饋原理,專門訓練專心度的儀器,方式是要孩子盯著看屏幕中的某個物體像飛機等,藉 由腦波的改變來控制那個物體,當孩子一不專心,腦波就會改變,那麼飛機可能就掉下來了,且儀器會發出警鳴聲。 這個訓練可讓孩子訓練專心度,也可輔助醫師了解治療成果。

 6) 多鼓勵少責罵孩子不專心,建議父母利用一些貼紙、鼓勵他的方法,來讓孩子增加完成事情的動機,這些利用的工具就叫「行為增強物」,忌用打罵的方式。 也可準備一些小卡片,在上面寫上希望孩子做到的事,例如幫客人倒開水、拿拖鞋等,而客人來時只要指卡片,暗示孩子應該要做的事,取代嘮叨,效果較 好。

 7) 以為孩子能夠專心看電視、打電動,就表示沒問題! 事實上這些缺少刺激的過程孩子只是被動的接受,要以他能否完成複雜認知過程為主,最簡便的判斷就是寫功課和上課表現。

 8) 管教時口氣堅定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吳佑佑雖然不鼓勵以打罵方式管教孩子,尤其是針對ADHD的孩子,對將來人格發展有不良影響,但要求孩子提高專注力時,必須是有策略 和計劃的,千萬不可縱容、溺愛,所以家長和師長的態度和口氣須堅定一些。

 提升兒童的閱讀寫作能力
 1. 找出最佳的書寫時間:但一定不會是一回家就馬上寫
 2. 讓孩子自己決定書寫作業的順序及位置:找到自己寫功課的節奏
 3. 陪伴孩子寫作業時,要和他做一樣的事情
 4. 拍下孩子認真的模樣
 5. 想像出完成作業的畫面

 提升兒童的時間管理能力 
 1. 找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物
 2. 發現自己能量最充沛的時段
 3. 善用零碎時間做緊急但不重要的事
 4. 把事情寫下來,釋放腦袋的記憶體
 5. 不要成為他人的行動秘書



2020年4月4日星期六

父母的孩子的愛很重要


人心能與宇宙一切眾生感應,在很多的學問當中,比如“秘密”(The Secret ) 、“吸引力法則” (Law of Attraction ) 和日本科學家江本勝多年來進行的“水知道答案” 說明了:“水能隨著人的善惡念頭變好變壞”的試驗,證明了人的“觀念”確實很有力量也很重要。

父母的愛對於小孩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和巨大的正面能量。我們可以看到擁有愛的小孩,他們的身心靈確實會成長的比較健康。

小孩子對於能量是非常敏感的。我們可以看到就連小嬰兒,都可以感覺到父母親的情緒。當父母在小孩面前有爭執或是吵架時,小孩會馬上呈現很不安的狀態。

缺乏愛的小孩,通常比較沒自信和沒有安全,甚至會有比較偏激的性格。

稱讚和鼓勵可以給小孩帶來非常大的正面能量。他們會因為得到了這些正面能量,表現的更好和更理想。 他們的身心靈會變得更強壯健康。

常常對小孩的咒罵、嘲諷、語言暴力,或是肢體暴小,都會對小孩造成很不好的影響。這些負面能量的動作只會讓小孩產生更多壓力和抗拒。

他們會變得沒有安全感,自信心也會被剝奪。他們的身心靈肯定會變得不平衡,容易變得偏激。

可以擁有健康、開心、快樂、聰明的孩子是一件多麼令人開心的事。一個圓滿的家是可以給你帶來無數的快樂和滿足感,同時也可以給你很多的力量和安全感。

因此如果你已經擁有這麼一個幸福的家庭,請感恩和珍惜,不要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好好的照顧你的孩子,與他們快樂的相處以及細心的培育和栽培他們,讓他們的身心靈健康。

要記得,父母是小孩的榜樣,他們會模仿我們。當我們給予孩子們無限的愛與欣賞,他們必然可以感受到,而當他們也可以給予我們無限的愛與欣賞時,這會是很美麗與感動的時刻。

常常重複這些關於“愛小孩”的“意念”,你的身體一定可以感受得到,你的每一個小孩也都能感受到,一同做出更每好的改變,讓你們的關係越來越好, 越來越融洽: 

Ⅰ) 感謝您來做我的孩子,我非常感恩擁有這麼棒的小孩
Ⅱ) 我毫無條件的愛我每一位小孩
Ⅲ) 我欣賞和感激我每一位小孩所擁有獨特的性格和才華
Ⅳ)  我和我的每一個小孩都擁有非常幸福和密切的感情和關係
Ⅴ)  我非常容易的向我的每一個小孩表達我對他們的愛與關懷
Ⅵ) 我享受稱讚我的每一個小孩
Ⅶ) 我可以把我的每一個小孩的潛能通通發掘和激發出來。



爸爸媽媽不可不知讓孩子參加課外活動的重要性

  目录 爸爸媽媽不可不知讓孩子參加課外活動的重要性,不僅可以增長了見識,還可以讓其成熟、懂事。同時有助於孩子,在申請學院、大學、面試實習等目標時,學生的技能和潛力往往只能透過課外活動來體現。 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家長和學校的關係關係 透過課外活動,可以提升良好的師生、家長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