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8日星期一

如何养育过动儿?

 目錄






「过动儿」是「注意力缺损过动症」病童的俗称,主要的临床问题有注意力不集中、活动量过多及行为冲动。 过动儿的特征可能在婴儿时期就呈现睡眠不定时、时间短、躺在床上也是动的时间多、不安、哭泣以及喂食上的困难。


学龄前过动儿则可能出现明显不能专心以及动个不停的现象,也常有动作协调不佳以及语言发展迟滞的现象。 由于注意力有问题,活动量大也常造成意外伤害。


小学时期的过动儿可能表现出典型的活动量大、容易分心、冲动等行为,因为冲动就容易在做作业时,没看清楚题目,未经思考而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影响学业 成绩,也常因为坐不住、干扰别人、冲动性,而造成和同学相处的问题。


少年时期的过动儿,坐立不安的现象减少了,活动量大常使他们朝运动方面发展。 坐在课堂时虽然可以坐得住,但东摸西碰,小肌肉活动频繁的现象依然存在。


冲动控制的问题是少年及青年期过动症患者最大的问题,他们不只在学业上显现冲动,在人际关系,甚至在后来的就业上都会出现冲动控制不佳的问题。


对于有以上情形的孩子,造成父母亲照顾及孩童学习上的障碍时,最好是带到儿童青少年精神科门诊,加以评估。 如果确定符合过动儿的诊断,一般处理的原则可分几方面如音乐治疗行为治疗课业辅导刮痧按摩、日常生活安排等,如果情况非常严重才需要采取药物治疗。 但是前提是父母亲要有正确的认知及态度,才能配合医疗。


父母应有的正确态度


Ⅰ) 接纳孩子:

父母应当了解孩子的身体内仿佛有一个不熄火的引擎在发动着,他们的好动、粗心、不专心,并非他们不愿或不肯学好或是故意的捣蛋行为,而是有生理的因素, 知道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小孩是不同的。 在接纳孩子的情况下,父母才能较心平气和,以智慧的方法来教导小孩。


事实上,父母的接纳,全面的支持,是过动儿朝向正常发展最大的助力。


Ⅱ) 调整自己的心态:

有些父母本身个性较安静内向,或律己较严谨的,非常不习惯孩子的好动与冲动,二者差距越大,冲突也越多。 故在帮助孩子改变行为的同时,父母也需适度的调整自己的个性来配合过动儿,孩子的心理也会比较健全。


Ⅲ) 增强孩子自信心:

过动儿因无法满足常规的标准,或一般父母的期望而被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其实孩子是无辜的,千万不要让自己失望的情绪影响了孩子对自己的信心。

父母可尽量安排一些活动如游泳、玩瑜伽球、溜冰等一方面满足其过好动需求,并借着鼓励、赞美其较专长部份,增加自信心,弥补因学业、人际关系上的挫折造成 的自卑心态。


Ⅳ) 弥补孩子先天的不足:

对于较缺憾的部分如社交技巧,可多安排夏令营、教会团体、露营等活动,来加强训练;功课方面安排一对一的教导方式,弥补过动造成的学习障碍。 这些不足的地方是可以慢慢弥补的,不过需要较长的时间,千万不要抱着马上要看到结果的心态,操之过急,也不要期待或要求太高。


Ⅶ) 避免剥夺学习的机会:

部份父母因孩子在团体中不良行为常招致亲友邻居抱怨后,常限制他们外出,以免产生困扰。 结果减少与同年龄孩子互动机会,反而更增加了他们人际关系发展的障碍,所以避免过长时间的限制外出,在父母监护之下进行户外活动是有益的。


Ⅷ) 父母亲要互相支持:

家庭在治疗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父母亲要态度一致,互相体谅与支持,千万不要因有这样一个孩子而互相埋怨、怪罪对方,甚至因孩子的存在而造成夫妻感情不和谐。

在处理问题时,尽可能不要有太多的情绪反应,先停下来想一想,孩子的行为是否严重? 是可忽略的吗? 行为是来自焦虑不安或故意? 再依原则处理。


Ⅸ) 照顾自己的需要:

疲倦挫折的父母绝难有好的态度与方法。 过动儿是的确不容易教养的孩子,作父母的有生气的情绪或罪恶感是常见的,给自己一些时间静坐养神,免除照顾责任的休闲生活,会很有帮助的。


Ⅹ) 加强与学校老师的沟通:

让老师与父母同时了解孩子问题所在,可避免因孩子过动行为激起的不悦情绪,影响了正确的处理,减少父母老师间不必要的指责与攻诘。


在管教上父母应注意的一般原则:


Ⅰ) 温和的语言态度:


语气尽量放低放慢,勿急躁,心平气和的与他交谈,以减轻其不安及压力感。



Ⅱ) 多给予鼓励,少说「不」:


教他游戏或做事时,不能只说「不」,这样他不会知道该怎么做,应明确的告诉他该做什么及如何做,当他做时则应夸奖他。


禁止、责骂或体罚常常效果不彰,且易引起冲突,增加彼此的挫折感。



Ⅲ) 协助集中注意力:


可利用重复叫小孩的名字,蹲下来与小孩面对面再开始说话的方式,吸引注意力。


说话内容简短明确,一次只吩咐一件事情,以免分心。 对已交代的事情可反复提醒,但切勿过于唠叨,以免产生反感。 除口述外,也可运用肢体动作或图表引起注意。 最后可要求小孩将指令重复一遍,以确定听懂了。



Ⅳ) 减少环境刺激:


安排学习活动的环境尽量单纯安静,避免导致分心的感官刺激,如桌面除教材外,不放任何东西,尤其是玩具;关闭窗户,以免窗外景物分心:避免播放电视以减少听、视觉的 刺激。 其他如选择游戏伙伴时,尽量选择活动度不高的小孩,且一次只跟一位小孩玩耍,以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


个人建议可以播放一些:“五音、五行音乐” 曲调温柔,音色平和的音乐有助于让身心静下来。


Ⅶ) 分段学习:


安排学习活动时间勿冗长,可依照个别的持续力,安排休息时间,以免挫折,之后再逐渐延长时间。



Ⅷ ) 规律的日常活动安排:


日常生活习惯定时定点规律执行,如物品的放置、吃饭及上床的时间等。


规律之作息时间,有助于孩子的生活习惯、注意力及情绪稳定。 日常活动可安排户外如打球、溜冰、骑脚踏车等发泄精力的活动,户内活动如堆积木、传接球等,尽量避免安排需要专心的静态活动如弹钢琴、书法、绘画等,以免适得其反, 增加彼此的挫折感。



Ⅸ) 注意环境安全:


过动儿冲动的特质,常常不顾危险而造成伤害,所以居家环境布置避免易碎物品的摆设,家具尽量简单,门窗需牢靠,危险物品需妥当收藏。



教养过动儿对父母而言确实是一个大挑战,我们身为父母的应了解并且接纳孩子,个人建议给自己一些时间“静坐”,通过静修来调整自己的心态。 面对着孩子彼此间互相支持与鼓励,才能走更长远的路。 通过合理的教养态度及方法,配合适当的疗愈才是改善的根本之道。


2021年2月7日星期日

手部小肌肉训练





手功能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孩子以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很基础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吃饭、穿衣、洗漱和如厕四个方面。 我们会常常发现,有些儿童可以推着桌子跑动,却不能用勺子舀起饭粒;他们总是用整只手去抓取东西,却不会用拇指和食指捏物品。 这是因为他们的肌肉协调性和控制力差,精细动作完成不了。


 孩子的手部小肌肉发展完不完善,这与在家庭环境中有无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有密切的关系,而我们很多孩子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手部基础能力不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 为人父母们要多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动手锻炼的机会。 对孩子而言,手的动作,代表着他的智慧,因为大脑用来处理来自手的感觉信息和指挥手的运动占的比例最大。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中约有5万个神经细胞控制着人体躯干,其中用于控制双手的神经细胞就占到了40%。 常言说的“心灵手巧”是很有道理的。 手指活动越多、越精细,就越能刺激大脑皮层上的相应区域,从而促进宝宝脑部的发育,使宝宝变得更聪明,而且也可以使宝宝的手指动作更加协调和灵活。


 大脑有许多细胞专门处理手指,手心,手背,腕关节的感觉和运动信息。 所以手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娴熟,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从而使大脑变得更聪明。


 那么是否每个孩子一定是小肌肉出现问题呢?


 根据,心理学家 Andrew老师表示:“首先我们必需现观察孩子的几个观点。”


                                   例如:   “ 孩子的心态;

                                                   孩子有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

                                                   孩子Learning mode启发了吗? ”

孩子的学习态度包括:

                              - 坐的姿势

                              - 眼手协调

                             - 态度与反应(当我们问他问题时候,是否有回答得清楚吗?)


如果都有的话,那就是小肌肉出现问题。 针对小肌肉问题,我们可以从palm muscle手掌那部分培训(colouring activities)开始。 先让,孩子们学会涂鸦能力过后画圆圈给他,引导他涂颜色在制定的圆圈里。 这对孩子们的专注力有待提高。


 针对孩子手部能力较弱的在家庭环境中要给孩子多做:

提较重的物品、从大人手中抢东西、拉较重的东西、拧毛巾、开抽屉、抓衣服袖子、用脸盆端水、搬凳子对于手部肌力较弱的孩子等。 


对于手部灵活度较弱的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要多做:

拿放物品、抓握物品、玩推拉玩具、洗手等。


 对于手腕灵活度较弱的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要多做:

 拧大瓶盖、搅拌物品、敲打物品、抛扔物品、转动物品、用勺子吃饭等。


 对于手指灵活度较弱的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要多做:

 拧螺丝、用钥匙开门、捏东西、拨电话、开水龙头等。


 对于手指肌力较弱的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要多做:

 按开关、上厕所冲水、用衣服夹子夹袜子、挠痒等。


 对于手部控制能力较差的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要多做:

端水、堆高品、在一定高度往特定的容器里面倒,舀水倒水、扔物品、端饭、远距离的抓握运送物品等。


用勺的训练:  提高孩子的腕部与手的配合协调能力

 Ⅰ)  用勺舀塑料穿珠(或玻璃珠)

 Ⅱ)  用勺舀绿豆(或米)

 Ⅲ) 用勺舀湿沙子

 Ⅳ)  用勺舀水


用筷子的训练 : 提高孩子拇指、食指和中指为主的手指的配合协调能力

 Ⅰ) 用拇指和食指穿珠(黄豆、纸片)

 Ⅱ) 用镊子夹穿珠(或黄豆、绿豆)

 Ⅲ) 练习用筷子夹纸团(或花生米、穿珠、玻璃珠)


拧毛巾的训练:  这项训练的重点是手腕的转动、握拳的力度和双手的协调

 Ⅰ) 拳头合拢、分开的动作

 Ⅱ) 转动手腕(手攥拳头或打开.)的动作

 Ⅲ) 用蘸湿的小方毛巾(手帕)练习拧毛巾,协助孩子两只手向相反方向拧动——尽可能拧干水,再逐步去掉辅助


解、系纽扣的训练:提高孩子手指之间的配合协调及手眼协调能力

 Ⅰ) 穿珠子训练(大珠子,小珠子):手指训练,如拇指与其他四个手指分别碰触,单独伸出每一个手指

 Ⅱ) 用旧衣服练习解纽扣(大纽扣、小纽扣),再练习系纽扣


如厕后的清理训练 : 这项训练的重点是手指和手腕的配合协调能力

 Ⅰ) 练习撕纸:练习将正方形手帕对折二至三下

 Ⅱ) 练习用软纸对折;在大便后让孩子自己清理,给予适当的语言提示。


涂色: 锻炼孩子的手部力量、想象力 、提高专注力、静心养气


 Ⅰ) 随意涂鸦

 Ⅱ) 在大空间内图画

 Ⅲ) 在小空间内图画

 Ⅳ)分区域涂色

 Ⅴ) 按规律涂色

 Ⅵ) 独立涂简单笔画并选色


 书写: 训练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动作,提高专注力 、达到协调性和灵活性

 Ⅰ) 握笔随意划线

 Ⅱ) 画直线

 Ⅲ) 描线练习线条,数字,汉字

 Ⅳ) 仿点连线练习(四点、五点、多点)

 Ⅴ) 仿写仿画练习

 Ⅵ) 按正确方式书写或抄写


橡皮泥: 孩子玩橡皮泥时,经常用小手捏、挤、压、戳等,孩子的小手在与橡皮泥的“交流”中需要完成种种运功。 除此之外,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认知能力和激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Ⅰ) 抓握练习

 Ⅱ) 两指、三指、五指捏

 Ⅲ) 单手、双手手指搓

 Ⅳ) 手心、手指按压拍

 Ⅴ) 模仿做简单线条

 Ⅵ) 模仿做简单图形

 Ⅶ) 模仿做简单物品

 Ⅷ) 看图想象做物品


剪纸:重点是可以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和耐心

Ⅰ) 能开合剪刀

 Ⅱ) 单手配合剪刀

 Ⅲ) 双手协调配合剪刀

 Ⅳ) 单、双手连续剪纸

 Ⅴ) 沿短、粗线剪纸

 Ⅵ) 沿长、粗或细线剪纸

 Ⅶ) 剪横线、斜线、折线、弧线

 Ⅷ) 剪图形、剪图画


 夹子、镊子和筷子:

 Ⅰ) 能打开夹子

 Ⅱ) 能听指令打开夹子

 Ⅲ) 单手、双手夹物品

 Ⅳ) 用镊子夹易难物品

 Ⅴ) 能用镊子持续夹物品

 Ⅵ) 近、远距离用镊子运送物品

 Ⅶ) 固定筷子夹物品

 Ⅷ) 能打开筷子

 Ⅸ) 用筷子吃饭


爸爸媽媽不可不知讓孩子參加課外活動的重要性

  目录 南無阿彌陀佛 爸爸媽媽不可不知讓孩子參加課外活動的重要性,不僅可以增長了見識,還可以讓其成熟、懂事。同時有助於孩子,在申請學院、大學、面試實習等目標時,學生的技能和潛力往往只能透過課外活動來體現 。 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家長和學校的關係關係 透過課外活動,可以提升良好...